杨幂公开午餐菜单 显示瘦身不用挨饿

体重一直维持在48公斤以下的大陆女星杨幂,近日公开了自己的午餐菜单。从照片中可见,她的瘦身菜单竟然包括6盒菜和1份饭,可谓满满的一桌,相当丰盛。(点看照片

今年36岁的杨幂,身高167公分,体重长年维持在45公斤到48公斤之间。早前她曾透露,人生中体重首次破50公斤是在怀女儿“小糯米”的时候。许多女粉丝都好奇她维持身材的方法,日前她在微博公开了自己的午餐菜单

从杨幂分享的照片中可见,有6盒配菜和1碗饭,满满的一桌。不过仔细观察,菜单以蔬菜和蛋白质为主,包括娃娃菜、荷兰豆、菜心配肠粉3种青菜,再加上炒虾、红烧肉、番茄炒蛋,淀粉含量不多,且蔬菜摄取量十分充足。由于番茄炒蛋已经被吃得见底,杨幂俏皮地写道“今天对西红柿炒蛋有点偏爱”。

事实上,杨幂的苗条身材过去常成热议的话题,她也曾分享自己午餐只吃7个水饺,晚餐只吃马铃薯、水煮蛋、生菜等健康沙律。严格控制饮食的她,曾在节目中表示:“让自己胖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被问到如果有一天因为身材发福而登上热搜怎么办,她非常确定地回答“不可能”。

至于瘦身秘笈,杨幂认为,少量多餐、只吃八分饱、饮食清淡,不要过度调味,以及饭后散步、进行剪刀腿、跪姿抬腿等运动都很重要。此外,她也分享自己的“5:2饮食法”,即一周会有2天的饮食保持超低热量,即限制在不超过650卡,大约是一般人一餐的热量。她说,如此,能让自己很容易瘦下来。

来源 :Epoch Times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
Read More

调查研究为理论创新提供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本功。”我们党历来重视调查研究,把调查研究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并在调查研究中扎实推进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充分地占有材料”“了解社会现状”“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等角度对调查研究的内涵和方法进行了科学表达和探索,对于我们进一步把握调查研究的本质内涵,坚持以调查研究推动理论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调查研究是理论创新的重要前提。马克思指出,“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进而“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换言之,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才能为理论创新打牢基础。在思想史上,马克思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即“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并明确主张,解决重大理论问题必须是从调查研究中来。在此指导下,马克思高度重视对工人阶级状况的调查,于1866年编写了《普通的劳动统计大纲》,1880年又面向法国工人阶级设计出包含99个问题的工人调查表。恩格斯用21个月的时间走访了以伦敦和曼彻斯特为中心的十几个城市和乡镇,最终于1845年写出著名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列宁从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状况和俄国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进行大量深入调查研究,撰写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著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认知。    实践是思想之基、理论之源,坚持调查研究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努力终生,作了许多调查研究工作,才完成了科学的共产主义。列宁、斯大林也同样作了许多调查。中国革命也需要作调查研究工作”。从战争年代到建设时期,从改革岁月到踏上新征程,正是靠着调查研究这个“法宝”,我们党始终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中,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百年来,我们党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要注重实效,使调研的过程成为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领悟的过程”。只有当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才能实现对理论的科学创新和有效应用。事实证明,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推进理论创新离不开调查研究。    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马克思主义不是远离现实、不尚实际的思辨体系和书斋学说。针对青年黑格尔派醉心于抽象思辨的研究路向,马克思批判道,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为解决世界观和政治立场转变的问题,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把研究方向从“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马克思以“一直在坟墓的边缘徘徊”的决心,深入工人群体进行调查研究,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工人运动,完成了《资本论》的写作。历史和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离不开马克思深入资本主义世界的实践调查,更离不开其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理论研究和现实批判。针对马克思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列宁曾这样总结:“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讨,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放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重新加以探讨,加以批判,从而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列宁继承马克思以问题为导向的调查研究方法,深入考察俄国革命的现实问题并得出“一国胜利论”,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进而使科学理论转化为崭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    “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调查研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社会关系和阶级斗争日趋尖锐复杂,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正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首要问题,从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入手,认清各阶级的不同政治态度,为解决中国革命目标、道路、领导力量、依靠力量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敏锐捕捉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等一系列长期积压及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听真话、察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不能搞作秀式调研、盆景式调研、蜻蜓点水式调研”。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新征程上,只有坚持问题导向开展调查研究,以高度的自觉正视和发现问题,以高超的眼界审视问题的复杂性和真实性,精准筛选大问题和仔细甄别问题真伪,才能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大引领。    通过调查研究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这明晰了“实践”是调查研究和理论创新的关键纽带,即通过调查研究这一“实践的方式”,才能发现问题,进而发挥“人的实践力量”解决问题,才能检验调查研究成果的真理性,才能在不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中推动理论创新,最终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进一步强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改造世界才是调查研究与理论创新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毛泽东同志形象地指出:“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是理论创新的阶段性终点,而新的理论创新则在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调查研究中继续进行。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开展深入研究,摸清真实情况,找准问题症结,提出应对之策”,进而“形成符合党中央精神的行之有效的具体举措”,强调全党应当“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调查研究,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在调研中指导工作、解决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部内容,都是在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孕育、形成和发展的。可见,充分占有材料、及时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切实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秉持科学方法开展调查研究的过程,也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理论创造的过程。调查研究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注重调查研究是党的理论创新的一个鲜明特征。 来源:Theory
Read More

德语媒体:对中国的幻觉

(德国之声中文网)《商报》评论写道:”认为美国和中国短期内将解决其最大的冲突,是一种幻觉。两国竞争世界最大经济强国的头号交椅,其它一切几乎都服务于这一目标。” 评论写道:”在与中国划清界限方面,拜登与其前任特朗普一样毫不妥协。2024年无论是谁在总统选举后入主白宫,都会继续该路线。” 评论写道:”中国国家领导层以威胁进攻台湾或者逮捕在华美企的中国员工进行挑衅。相互之间的不信任留下痕迹:一些问卷显示,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如同冷战时期对苏联那样消极。” “尽管华盛顿和北京都不想冒世界经济下滑、朝鲜威胁增加或者印太军事紧张升级的风险,也因此今年可能会出现拜登与习近平的峰会,但日前美国国务院甚至因’不合法拘捕的风险’对中国发出旅行警告。即便两巨头永远不会完全脱钩,战略和跨文化疏远仍在急速加剧。” 评论写道,对世界其它国家来说,每次握手都是好消息,但期待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目前是不现实的。 同样要避免幻想的,还有德国对中国原材料依赖的问题。《中黑森报》的评论写道:”欧洲不应对中国的权力政治目标存有幻想,而是要确保自身的利益。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是犹豫迈出的第一步。该法案旨在确保原材料供应并减少依赖度。迄今为止,该法案更多是一种政治意向声明,必须不失紧迫性地为其注入生命。德国必须与欧洲一道对中国的主导性战略作出反应。” 取消遣送机制、制裁责任个人 《世界报》发表在德国的香港活动人士邝颂晴的客座评论,认为,在香港当局悬赏通缉八名海外活动人士的情况下,德国必须采取行动。 评论写道:”我们的自由和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程度的威胁,这对活动人士、政权批评者和普通公民来说,是令人害怕的信息。” “有一系列措施是其他国家应当紧急采取的,以阻止中国跨越国境的压制。世界各国政府应当保护八名活动人士,并明确表示,在民主国家的土地上不会接受逮捕的行为。与香港以及中国现有的遣送协议必须取消,并制定机制回应来自北京的压制。” 评论写道:”此外,对架空这一基本权利负有责任的个人,必须承担后果。为此,应对支持这一滥用权力做法的个人予以有针对性的制裁。最后,国际刑警组织必须拒绝对受政治迫害者发布’红色通缉令’,即要求国际刑警组织调查被通缉者的所在地点并予以临时逮捕。” 评论写道:”现在是各国将其民主价值以及捍卫人权的承诺付诸行动的时刻。世界各国应响应’对华跨国议会联盟’发出的呼吁,声援港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希望未来自由和民主不会被恐惧和迫害所取代。” 来源:DW
Read More

中国真正走向开放的最佳途径是什么?

全球超过六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中国。也就是说,在过去的三年里,有14亿人生活在采取了世界上最具侵入性的疫情监控措施的国家,为的是不惜一切代价限制新冠病毒的传播。 美国人,特别是右翼人士,在过去两年里把大量的时间和政治精力用于抱怨美国的防疫过度。但我们的限制措施与中国的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在美国,许多全州范围的居家令只持续了数周。没有一个超过三个月,而且大多数只是零星地执行。在上个月中国各地爆发抗议的时候,该国有三分之一的地区处于部分或完全封锁状态——工人困在隔离设施中,小区被封控,企业和学校关闭。 现在还无法断言这些抗议活动是否标志着中国疫情防控政策出现真正转变的开始——到目前为止,抗议活动不仅招致了警方的大规模镇压,也导致一些城市放松了限制措施。但对于世界各地充满兴趣又不无恐惧地关注着中国的旁观者来说,在世界上最后一个坚持新冠“清零”政策的大国,大规模的民众抗议活动似乎标志着一个全球性的转折点。几年来,许多公共卫生专家私下里都承认,控制和根除新冠的机会可能早在2020年的冬天就失去了。在这几年里,中国一直试图将病毒抵御于边境之外。 值得注意的是,它基本上还是成功的,三年来几乎完全平息了该病毒在境内的传播,这一努力使该国处于与世界其他大部分地区完全不同的疫情时间表上。这也使得将中国的情况进行类比的本能努力变得有些可疑。一些认为我们的疫情应对措施过度的美国人将中国发生的抗议视作对我们在疫苗接种后采取更自由放任之道的默默认同;那些可能认为美国做得还不够的人可能会将抗议活动视为一个迹象,表明相较于中国,美国最终还是做了正确的事情。 新闻简报:欢迎订阅新闻简报,包括每周四的“海外华人札记”专栏,获取全球重大资讯,了解美国华人社区热点话题。 但不管外界是怎么看,中国领导人所处的风险环境不同于今天的美国人。在美国,九成以上的民众可能至少感染过一次新冠病毒,65岁以上人口的疫苗接种率超过九成。他们面临的情况跟我们几年前有些类似,当时通过疫苗和感染获得的免疫力要低很多。最能预示接下来的情况的,可能是香港今年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命相遇——死亡率是英国或美国的两倍以上。 中国现在有九成的人接种了疫苗。但那里的感染者要少得多,而且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很低——80岁以上的人口当中完全接种率只有65.8%,这意味着中国有大量脆弱的、免疫力低下的人口。在保护民众方面,中国可以很多事情可以做,比如引进mRNA疫苗,这种疫苗似乎比国产疫苗的保护力跟佳,并加大为脆弱的老年人口接种疫苗的努力。与此同时,重新开放的风险仍然很大。只要重新开放了,无论如何,都有可能导致数百万人死亡。 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遭受疫情重击地区的人而言,不管常态的恢复有多么顺其自然,但解决这一困境从不是简单明晰的事。我们的新常态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几乎全民接种疫苗以及大规模死亡才得以实现。截至目前,2022年美国的新冠死亡率低于2020年和2021年的水平,但也没低太多,今年的死亡人数是2020年的三分之二,是2021年的一半。新冠预计将连续第三年成为美国第三大死亡原因,仅次于心脏病和癌症。 中国很可能遭遇类似情况,因为疫苗推广优先考虑的是年轻和健康的群体,而不鼓励老年和较脆弱的群体接种。(起初的疫苗仅被批准用于年轻和健康群体。)至少国际观察人士看不太懂这种做法的确切原因,他们可能会想,为何一个看上去十分威权的政府,在强制——哪怕只是非常积极地推广——老年群体接种疫苗上,会比一次性封锁多座城市数周时间还要困难。 或许就像抗议一样,这是一个迹象,说明党的控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紧;或许是政府错过了更积极推广疫苗的善意窗口;亦或许,这也可能表明,与政治自主相比,身体自主是一种不同但更加深刻的自由权利。或许中国政府比全世界其他国家都更不信任自己的疫苗,更担心疫苗的副作用。或许其更担心的是反复感染的累积效应,并在等待鼻喷疫苗的问世,这种疫苗不仅能缓解疾病的严重程度,也能阻断病毒传播。(此类疫苗在美国因官僚主义和研发瓶颈而推出受阻,但在中国已经获批,只是尚未大规模推广。)或许,中国就是更相信新冠“清零”可以永远有效,对抗疫取得非凡成果的政治叙事已经投入太多,以至于在习近平看来,改变路线是不可想象的。 现在可以想象了吗?本周,我的同事保罗·克鲁格曼写道,出现抗议意味着“中国输掉了防疫战争”,他强调,尽管疫情初期出现了种种表象,但现在,民主国家优于专制国家似乎已成必然,他也呼吁中国领导人认识到自己的路线错误,并做出改变。于洁(音)在《卫报》上指出,“新冠‘清零’不可持续,”重新开放“是平息公愤的唯一途径”。但在我个人看来,我敢说调整的程度会小得多,类似抗议发生前几周北京就已经提出的想法。 因为中国真正开放的最佳途径,应该就是香港应对奥密克戎的模式。自疫情开始以来到2022年2月中,该市一共仅报告了200多例死亡。到4月中,死亡人数已超过9000。就算大陆更积极地向老年群体提供mRNA疫苗能减少死亡,但从其他被认为基本没犯错的国家的经验来看,结束疫情紧急阶段的最优解可能照样还是会导致相当程度的混乱。 以日本为例,这是全球被称道最多的抗疫成功案例之一。在这个公历年,日本新冠死亡人数比疫情前两年之和还要高70%。在另一个总被引用的成功案例冰岛,2022年的新冠死亡人数是疫情前两年的五倍。澳大利亚的这个数字是六倍。今年1月,台湾报告的总死亡病例不到1000;今天,这个数字超过了1.4万。根据《经济学人》的精确追踪统计,新西兰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个疫情期间超额死亡率为负的国家,也就是说,该国自2020年来的死亡人数低于在没有SARS-CoV-2情况下的预期。然而即便在新西兰,过去一年也有叙事被颠覆:就在2022年1月,还只有52名新西兰人死于新冠;但现在,这一数字已超过2000人,是当时的40多倍。 在所有这些国家之中,今年新冠死亡率的快速增长都来自非常低的、可能不可持续的基线,但即便如此,它们也表明了一个惊人的情况。缓解措施很重要,特别是在疫苗到达之前,随后接种疫苗变得更为重要。但是,在任何一个特定的国家,真正彻底战胜疫情的梦想——或者甚至通过普及疫苗接种将病毒控制住足够长的时间,以充分保护民众——都胜不过疾病本身。最终,疫情在每个国家都暴发了。 或者说几乎每个国家。在疫情期间,许多国际观察人士质疑中国官方关于疫情死亡人数数据的可靠性。但考虑到全球背景,即使修正其不可靠性,这一数据仍然相当惊人:今年1月,中国报告的新冠死亡总人数不到5000人。如今,这一数字刚刚超过5000。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在其疫情政策开始崩溃的这一年里,官方登记的死亡人数仅为500人。总的来说,在三年多的时间里,该国官方报告的感染病例只有160万例,虽然肯定是严重低估了,但这表明,该国只有千分之一的人曾经感染过新冠。在美国,我们的人口中死于这种疾病的比例都要比这个高——总数接近110万人。 这并不是说中国的永久性封锁是一种更好的模式,也不是说有哪个大国希望或应该争取能像中国那样。但是两种方法之间非黑即白的对比其实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 在美国,人们有时说的“封锁”是指“强制佩戴口罩”和“关闭学校”,有时只是“广泛检测”,即使相对温和的缓解措施也会在政治和社会上产生负面影响。但是,限制持续传播最明显的工具并不特别引人注目:投资改善空气质量和提高工作场所安全标准、带薪病假、积极推广上呼吸道疫苗,以及重视老年人的脆弱性。在美国高到令人不安的死亡率中,老年人占了约90%。在中国,根据牛津大学政府应对追踪器计算的“严格指数”,疫情政策直到2021年夏天才明显比美国和英国更加严格,中国现在面临艰难选择,不是因为这些限制措施的有效性,而是因为与前者不相关的疫苗推广和效力方面的问题。 当世界上大多数用疫苗武装起来的国家放弃积极的缓解措施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无奈之举——让真相大白于天下,承认病毒已在不可挽回地传播,而且民众已经获得相当大的自然免疫力,承认尽管持续感染令人遗憾,但接种疫苗和治疗可以减弱影响。在中国,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都要少得多,抗议似乎更像是在表达纯粹的疫情疲劳。按照中国自己的标准,中国的“清零”政策并没有真正失败。但是无论如何,这个国家对它已经失去了耐心。…
Read More

塔吉克斯坦的毒品贩运:一种非常深刻但并非无法治愈的邪恶

多年来,塔吉克斯坦一直受到贩毒的严重影响。每年至少有 15-20 吨鸦片和 75 至 80 公吨海洛因从阿富汗走私到该国,供当地消费或转移到俄罗斯和欧洲。尽管塔吉克斯坦政府制定了与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合作打击非法贩毒的官方政策,但贩卖活动仍在继续增加。塔吉克斯坦的毒品过境量目前相当于该国GDP的30%。 到目前为止,塔吉克斯坦国内政策和国际援助的成功程度微乎其微。贩运是许多复杂因素的产物,包括阿富汗的大规模鸦片生产、塔吉克斯坦日益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危机以及塔吉克斯坦政府内部的共谋。面对这些现实,国际社会必须修改塔吉克斯坦的禁毒政策,并通过两种方式更好地适应塔吉克斯坦国内问题。首先,它必须通过减少腐败和贫困来打击非法毒品贸易和分销网络;其次,必须通过预防和治疗方案减少毒品使用。 自北约部队致力于打击阿富汗毒品生产以来的十五年里,该国的毒品产量有所增加。这对主要出口路线之一塔吉克斯坦产生了重大影响。据估计,至少 20% 的阿富汗毒品流经该国。人贩子越来越多地利用穿过塔吉克斯坦的中亚路线到达俄罗斯和中国,近年来俄罗斯和中国的毒品使用量一直在稳步增加。此外,2014年欧亚经济联盟(EEU)的成立,通过放宽成员国之间的边界,使该地区开放,并使毒贩一旦越过漏洞百出的810英里长的阿富汗人,就更容易到达欧洲。-塔吉克斯坦边境并穿过塔吉克斯坦。如果塔吉克斯坦加入欧盟,其成员国之间没有边境管制—由俄罗斯、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组成—贩运者将更容易在该国运输毒品。 19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一贯投入打击进入和通过塔吉克斯坦的贩毒活动。中国和俄罗斯在上海合作组织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下开展了双边和多边合作。自2001年以来,美国已花费近2亿用于塔吉克斯坦的安全援助,重点是训练和装备特种军事和警察部队。欧盟资助的中亚边境管理项目、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边境管理职员学院和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边境项目在 2005 年至 2013 年间总共花费了 $8300 万美元。许多捐助国还继续投资边境设施、前哨基地和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