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世界交出“绿色答卷” 目前中国森林覆盖率达24.02%

新华社北京4月5日电题:中国持续增绿为世界交出“绿色答卷” 新华社记者张文静 陈雍容 周文其. 农谚有云:“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每逢此时节,从南到北,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普通民众,全民义务植树在中国蓬勃开展,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自觉。

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是人类生存的根基。中国总体缺林少绿、生态脆弱,一直坚持数量质量并重,深入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内的望海楼(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每年造林面积都在1亿亩以上。

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是推进国土绿化的有效途径。1981年,中国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次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

从1982年植树节开始至2021年12月,中国适龄公民累计有175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累计植树781亿株(含折算)。爱绿植绿护绿的文明风尚、植树造林的责任意识持续增强提升。

近年来,全国绿化委员会出台《全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管理办法(试行)》,将尽责形式扩展到造林绿化、抚育管护、认种认养、捐资捐物、志愿服务等八大类50多种。

中国不断创新义务植树方式方法,“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全面推开。多地打造绿化认建认养捐赠平台,推出古树名木认养等捐资项目,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植树活动,营建纪念林。

从引入无人机飞播造林种草技术到丰富植物配置模式,各地探索用科技手段努力增绿,悉心护绿。在内蒙古,10秒种一棵树的微创气流植树法为连绵沙丘披上了绿衣;在天津,新研发的绿色生态屏障综合监管平台,可实时监测林田水草的变化,降低造绿、护绿成本。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蕴含着无穷的价值。曾经“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塞罕坝,经过一代又一代务林人的努力,如今已建成百万亩人工林海,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林场职工年均收入10万元。

甘肃省八步沙林场三代人40多年来先后完成治沙造林超25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43万亩,压沙造林与培育沙产业、发展生态经济结合,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中国的绿色版图不断扩大。荒漠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

“国土绿化水平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屈建军说,“这样的绿色发展就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鲜明特征。”

中国的国土绿化之路,就是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十四五”时期,中国进一步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以水定绿、量水而行,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推进林草一体化,积极采用乡土树种草种开展绿化。中国是全球“增绿”的主力军。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7年间,全球新增绿化面积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

英国《自然》旗下期刊曾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自2000年以来,我们的地球正在变绿,其中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功不可没。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杨竺松认为,中国的持续增绿还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做出了中国贡献,为世界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红利。

作为《巴黎协定》的积极践行者,中国向全世界承诺: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专家估算中国森林碳汇每年的贡献达20亿吨以上。随着森林质量不断提升和森林面积不断扩大,森林碳汇的贡献会不断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将逐步显现。

“中国以绿色的面貌走向世界,中国绿色发展理念值得借鉴。”沙特国家植被发展和防治荒漠化中心传播事务部总监阿卜杜勒-拉赫曼·达希勒说。

目前,中国森林面积2.31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4.02%,草地面积2.65亿公顷,已经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按照规划,到2035年,中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6%、森林蓄积量达到210亿立方米、天然林面积保有量稳定在2亿公顷左右。(参与采写:程楠)

来源 :MNW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
Read More

世人还能再信任中国吗?意大利学者郗士如是说

华盛顿 — 在当今世界众多的汉学家(中国研究者)当中,意大利学者弗兰切斯科·郗士(Francesco Sisci)比较特殊。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第一位外国研究生。从2004年起他长期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与意大利交流项目的组织协调人。在郗士博士看来,当今中国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是美国、西方国家缺乏对中国的信任。. 从很多意义上说,作为一个以中国研究为业的人,弗兰切斯科·郗士的教育背景和履历都是不同寻常的。他跟中国官方、中共中央党校有长期打交道的经验。他也当过新闻记者,采访过中国领导人江泽民,也在2016年采访过罗马天主教教宗方济各。那是教宗方济各就中国问题首次接受媒体专访。教宗方济各在采访中督促世人不要害怕中国的崛起。 在中国留学之后,他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早期墨家思想和政治言说的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of Thought and Political Discourse in Early Mohis),并以此获得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中国古典语文学与哲学博士学位。 由于他的特殊经历背景,郗士可谓中共所说的外国友好友人士。然而,郗士日前发表文章,标题是,“世人还能再信任中国吗?” 郗士为什么要提出这样敏感和尖锐的问题?西方国家、美国对中国失去信任的来龙去脉是怎么回事?失去美国和西方国家的信任,失去世人的信任,中国会有什么问题?当初美国和西方国家信任中国是否是受骗上当?美国当初信任中国,中国获得了什么好处? 郗士日前接受美国之音采访,就这些问题陈述了他的坦率看法。郗士表达的是他个人看法,不代表美国之音。 为什么要提出如此有风险的问题…
Read More

CNN报道:中国已经在海外设立100多个警察局

总部位于西班牙马德里的人权组织“保护卫士”(Safeguard Defenders)表示,自从9月首次揭露中国政府在世界各地设立54所此类警察局以来,又发现中国在海外运作另外48个警察局的证据。 “保护卫士”提出的新指控包括:中国海外警察局卧底特工在巴黎郊区胁迫一名中国公民返国,且中国当局专门招募特工完成此类任务。之前已被揭露另有两名中国流亡人士在欧洲被强行遣返,一名在塞尔维亚,另一名在西班牙。 “保护卫士”整理开放来源的中国官方文件,寻找中国涉嫌侵犯人权的证据,并表示已确定中国公安部旗下4个不同的警察管辖区在至少53个国家执行任务,横跨全球各地,表面上是要协助当地侨民。 中国否认在境外设立未申报的警察局,中国外交部11月曾告诉CNN:“我们希望有关方面停止炒作,制造紧张局势。以此作为借口抹黑中国是不可接受的。” 广告 然而,“保护卫士”的最新报告称,它调查的一个警察网络曾为最初21所海外警察局雇用了135人。“保护卫士”还拿到斯德哥尔摩的中国海外警察局一名雇员的3年合约。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赖斯(Ned Price)日前在媒体简报会被问及此事时表示:相关报导指中国官员把手伸到海外,在世界各地骚扰、监控并威胁人民,包括让在美国批评北京当局的人士噤声。美国非常严肃看待此问题,会持续关切中国的跨国压迫手段。 资源 : RFI
Read More

拜登出尔反尔,不顾中国警告,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据台媒报道,台防务部门最近宣布,美台签署了一项价值172亿新台币的武器采购协议,其中主要涉及购买F16V战机使用的DD,计划分9年交付。台媒称,这是台湾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机导D采购! 在过去的AEPC峰会上,中美两国的领导人进行了对话。中方明确表示禁止美方“武装台湾”,而拜登则承诺不支持TW。然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拜登似乎已经忘记了他的承诺,开始在中国红线问题上反复无常。这种出尔反尔的行为让人不禁怀疑他的诚信和可靠性。 在当前的国际舞台上,中美关系的紧张局势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最近,美国总统拜登的一系列行动引发了中国的强烈反应。尽管中国方面多次发出警告,要求美国不要干涉中国的内政和核心利益,但拜登Z府似乎在某些关键问题上出尔反尔,挑战了中国的底线。作为回应,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出了坚定且强硬的声音,表明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绝不手软。 拜登Z府在处理与中国的关系时显示出一种出尔反尔的态度,尤其是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美国在台湾问题、南海问题以及其他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事务上的行动,引起了中国Z府的严正关注和反对。中国多次强调,这些问题触及到国家的核心利益,任何外部势力的干预都是不可接受的。 尽管中国方面发出了明确的警告,要求美国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避免在敏感问题上采取挑衅行动,拜登Z府的某些举措却似乎与此相悖。这种矛盾的行为不仅加剧了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也使国际社会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疑问。 面对美国Z府的行动,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出了坚定且强硬的回应。解放军明确表示,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上绝不会妥协,对任何挑战中国核心利益的行为都将采取必要措施予以回应。这种强硬立场体现了中国军方在保卫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方面的决心和能力。 国防部明确表态:两岸统一势在必行,对“T独”挑衅绝不留情 在当前L岸GX的敏感时期,中国国防部发出了明确且坚定的声音:两岸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对于任何“T独”分子的挑衅行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将毫不手软。这一表态直接回应了岛内分裂势力的挑衅,强调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立场。美国近期对台湾的军售行为,被中国Z府视为对中国内政的严重干涉和挑衅。中方强烈反对这种行为,并表示将采取必要措施予以坚决反制。中国Z府强调,任何试图分裂台湾的行动都是徒劳无功的。民进党当局依赖美国的军事支持来推动“以武拒统”的政策,但这种做法被视为走向绝路。中国大陆对此态度明确,任何美台勾结的行为都注定失败。同时,中国方面也向美国发出严正警告:向台湾地区出售武器是对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尤其是“八一七公报”的公然违反。中国ZF坚决反对此举,并敦促美国ZF切实履行其不支持“T独”的承诺,停止言行不一的做法。这一系列表态和警告,不仅展示了中国在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方面的坚定决心,也对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Z府发出了明确的信号:中国在捍卫自身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绝不妥协。 解放军的这一声明不仅是对美国Z府行为的直接回应,也是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在捍卫自身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的决心坚定不移。这种态度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具有重要意义,展示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自信和坚定立场。 当前的中美关系正处于一个敏感且复杂的时期。美国Z府的出尔反尔行为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硬回应,不仅加剧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中美之间的互动将继续成为影响全球稳定和国际关系的关键因素。 展望未来,中美之间的互动可能会继续充满挑战。美国在处理与中国的关系时可能需要更加审慎,考虑到其行动对国际稳定的影响。同时,中国在维护自身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的坚定立场,将继续是其外交政策的核心。 总之,中美之间的每一次互动都不仅仅是两国之间的事务,而是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的重要事件。在这个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两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将是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的关键。 来源:Baijiaho
Read More

以数字化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人民观察)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部署。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今年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国家治理,是建设数字中国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深刻认识数字化给国家治理带来的机遇,把握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的主要方面,创新治理理念和方式,推动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不断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是时代潮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数字技术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有关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应用的关键技术不断发展,全球数字化进程在21世纪进一步提速,正在深刻改变国家治理的理念、规则、制度与方式。以数字化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提升,是抓住数字化时代机遇,适应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科技创新驱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科技创新始终是社会发展和治理变革的重要推动力。全球范围内的服务型政府改革,正是人们从蒸汽机时代、电气化时代步入信息化时代后,面对科技进步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和治理理念更新,在治理领域作出的积极回应。从广义上说,治理数字化进程包括电子化、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当前,以办公自动化和在线政务服务供给为代表的电子化、网络化阶段已基本完成,极大提升了政府运行效率、公共服务效能。以数据化、智能化为重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对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对国家治理产生深刻影响。总体来看,数字化将是未来高效精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不断满足公共服务需求的关键手段。适应这一进程,广泛应用数字技术是国家治理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回应治理变革需求的重要路径。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影响国家间竞争的重要因素。数字技术为国家治理创新提供了全方位、多领域、跨层级的解决方案,可以大大提高国家治理的整体效能,从而进一步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当前,在城市治理、风险防控、环境治理等方面,数字化赋能的价值正在逐步显现。比如,大数据分析能够助力精准识别城市治理热点问题并作出快速应对,综合运用多项数字技术的智能化手段能够为精准防控现代社会中的风险提供可行方案,物联传感的数据采集可以大幅提升环境治理的监测水平,等等。在提升效率、效能的基础上,数字化应用也能进一步优化完善政府行政体系、治理体系、数据开放体系以及公共服务体系,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组织保障。数字化手段的广泛运用,必将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让数字化发展红利广泛惠及人民群众,是在国家治理中运用数字技术的根本目标。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活动加速向线上迁移,数字化应用和服务需求快速增加。据第五十二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人民群众的数字化需求不断增长。将数字技术广泛深入应用于国家治理,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服务体系,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是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 数字化助力国家治理效能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等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各方面工作取得新进展。我国数字政府治理服务效能显著提升,数字公共服务普惠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数字化助力社会治理更加精准有效,数字技术的应用推动国家治理各领域取得新成就。数字化对国家治理的赋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创新技术工具。技术变革带来的管理手段和工具的改进,是创新国家治理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国家治理各领域、各层级的应用带来了管理和服务方式的直接变化。这是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重要的技术基础,是后续其他方面赋能得以实现的前提。数字基础设施高效联通、数据资源规模和质量加快提升,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底座,也是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的前提。新时代,我国5G实现技术、产业、网络、应用等领先,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性能优越的网络基础设施,2022年我国数据产量位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规模稳居世界第二……这些成就的取得都为基于数据的治理工具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也夯实了国家治理水平持续提升的基础。 提升质量效能。当前,我国正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以高效能治理为基础,而实现高效能治理需要以数字技术赋能为基础。比如,在经济治理层面,基于数字技术与数字治理的制度设计,可以推动人、财、物以及数据、技术、流程、组织等资源、要素和活动的统筹协调、协同创新,有助于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释放市场活力。在社会治理层面,依靠大数据驱动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眼人民群众需求目标的实现,从“供给方设计”转向“居民点单”,促进公共服务由粗放供给向精准供给转变。基于智能算法,政府可以精准识别公众需求并优化回应策略,提供“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极大改善公共服务供求不对等的局面,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与效率。 优化运作流程。技术的深度应用将驱动业务流程优化,推动国家治理运行模式发生变革。以联通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0多个国务院部门的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为例,在“网络通”“数据通”基本实现的基础上,“业务通”成为可能。在技术层面解决了关键数据的跨地域、跨部门核验问题后,很多审批业务从单一运作流程逐步转变为协作交互流程。在业务流程全面数字化实现后,根据业务需求灵活调整业务流程的成本也会大大降低。很多地方推行的“最多跑一次”“一件事一次办”“一网通办”等服务,也是由技术变革推动流程优化的生动体现。 转变理念思维。当前,数据获取、数据传输和数据存储等大数据技术不断实现突破,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快速发展,特别是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取得进展,为拓展数字技术在国家治理中的应用场景提供了新动力。通过对国家治理多场景、多模态、动态性大数据的全面收集和多维解析,有助于全面掌握社会公众需求和社会问题,精准测量和智能推演政策实施效果,为政策制定提供技术支撑,提高决策的精准性、科学性。随着数字技术在国家治理中更加广泛深入应用,必将推动治理理念从传统治理向现代治理、从经验治理向科学治理、从定性治理向“循数”治理转变,提升治理的科学化、智能化、精准化水平。 推动数字技术与国家治理深度融合 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是一项宏大的系统性工程,其影响也是系统性的。数字化不仅丰富了治理手段、提升了治理效能,也增加了治理对象,带来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要坚持从长远出发,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数字技术与国家治理的深度融合,既抓住数字化带来的机遇,又正视并积极解决新的治理问题,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提升数字技术支撑国家治理的整体效能。要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的各领域各环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党的领导下构建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的制度机制,全面推进治理运行方式、业务流程、服务模式数字化智能化。依法依规促进数据高效共享和有序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提升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数字技术在公共卫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应对中的运用,提高突发事件源头治理、动态监控、应急处置能力。 夯实数字技术支撑国家治理的技术底座。构建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整体提升应用基础设施水平,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动面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操作系统、软件、芯片、平台等软硬件载体的开发利用,完善数字技术支撑国家治理的基础环境。梳理数字技术支撑国家治理现状,针对重点领域的技术需求,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场景适配,拓展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的应用空间和场景。 强化数字技术支撑国家治理的安全保障。在数字技术应用过程中,产生了诸如信息泄露、信息茧房、数字鸿沟等问题。我们要时刻绷紧数据安全这根弦,加强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的安全保障。完善数字技术支撑国家治理、地方治理、基层治理、乡村治理、社区治理等不同层面的法律法规,构建公平规范的数字治理生态。加强数字技术风险监管,构建风险感知平台,提高数字技术风险综合研判和防范水平,确保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安全、可靠、可控。 来源: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