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公司多将投资从中国转向印度 称显背弃

荣鼎集团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和欧洲公司正在将投资从中国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市场,其中印度接收了大部分转移的外国资本,其次是墨西哥、越南和马来西亚。

据路透社今天报道称,随着担忧加剧,西方公司将投资从中国转向印度。尽管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增长中所占的份额持续增加,但这些西方公司却对中国背弃了,这突显了外国投资者对中国商业环境、经济复苏和政治的担忧是多么沉重。

据周三的报告称,2021 年至 2022 年间,美国和欧洲宣布的对印度绿地投资价值猛增约 650 亿美元,即 400%,而对中国的投资则从 2018 年 1200 亿美元的峰值降至去年的不足 200 亿美元。该研究组织表示,“多元化正在顺利进行”,但也承认:“发达经济体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实现‘去风险’政策背后的目标”,因为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20 世纪 80 年代末,随着中国放弃毛主义经济模式,低廉的生产成本和庞大的中产阶级前景吸引了第一批外国公司来到中国。但随着消费者现在收紧钱包,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市场正在失去光彩。这一转变发生之际,中国地方当局在一场严重的经济大流行和房地产危机耗尽了他们的金库后,正在努力重振外国投资。

该报告称,西方公司正在加大对这些市场的绿地投资,以便在采购组装商品和半导体等地缘政治敏感商品时有选择,并减少供应链中对中国的依赖。

但报告作者警告说,多元化不太可能导致对中国的投资迅速下降,因为外国公司投资的市场严重依赖与中国的贸易和投资。因此:“即使远离中国的多元化正在加速,中国在全球出口、制造业和供应链中的总体份额仍然继续上升。”

来源:RFI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
Read More

“我读中国”中泰青年文化交流活动曼谷举行

中新网曼谷12月9日电(李映民 常翔)当地时间8日,全球文化沙龙之“我读中国”中泰青年文化交流活动在泰国曼谷举行。 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主任张金庭、泰国国家研究院泰中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苏拉西、中国驻泰国大使馆参赞冯俊英、曼谷大学副校长苏帕吉、中国图书中心主任姜玉凤等嘉宾及泰国青年代表等200余人参加活动。   张金庭在视频致辞中表示,中泰两国人民自古往来不断,积淀形成了“中泰一家亲”传统。希望中国图书中心,可以成为泰国青年朋友们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亲密朋友,在书中获得启发和收获,为推动中泰两国人民情谊贡献力量。   苏拉西在主旨发言中表示,希望泰国青年用好中国图书中心平台,努力学习中国的发展理念,助力两国合作走向深入。   冯俊英在致辞中介绍说,中国外文局与曼谷大学于2016年共同建立了亚洲首个中国图书中心。成立七年以来,中国外文局赠送了数百种中国主题图书,已经成为泰国民众了解中国、读懂中国的重要平台。   苏帕吉在欢迎词中表示,曼谷大学一直积极促进中泰两国青年人文交流,鼓励学生参与中泰两国各领域合作。中国图书中心为泰国青年提供了了解中国的窗口。希望“我读中国”这样的活动可以经常举行,帮助泰国青年更好地认识中国。   现场举行了圆桌分享活动,泰国“一带一路”经济与教育发展研究院主席唐隆功博士,以及曼谷大学青年学生代表分享了阅读中国图书的心得体会。   活动由中国外文局主办,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泰国泰中“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曼谷大学中国图书中心承办。 来源:Chinanews
Read More

做强实体经济这个发展根基——2023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一线观察之三

新华社北京12月9日电 题:做强实体经济这个发展根基——2023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一线观察之三   新华社记者   做强实体经济、稳住工业运行,这是夯实经济大盘、提振市场预期最重要的事之一。今年以来,应对复杂形势和风险挑战,我国始终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工业生产稳中有升、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经济恢复向好的基础持续筑牢。   岁末年终,新华社记者奔赴大江南北,深入工厂车间、产业重镇,看到中国制造向上生长的韧劲,感受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稳扎稳打,把基本盘筑得更牢   冬日,沈鼓集团车间热火朝天。油漆包装中心里,员工正封装一台刚下线的压缩机组。“这是沈鼓首次在超高压天然气储气库领域采用单缸双段离心式压缩机结构。”沈鼓集团透平设计院副院长杨树鑫说,尽管行业出现波动,企业始终坚持高于同行业水平的研发投入,一步一个脚印,站稳细分市场。   工业经济是“压舱石”,稳扎稳打才能筑牢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一批批扶持制造业的政策及时出台,广大企业坚守实业、扎实前行。前10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10月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连续3个月实现正增长,在政策支持和各界努力下,工业经济稳步恢复。   重点行业稳,有力托举工业基本盘。 走进南钢智慧运营中心,只见数字大屏播放着生产场景的孪生动画:火红的钢材在产线“穿行”,各项指标实时刷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这里一目了然。南钢常务副总裁徐晓春说,用数字化改善经营,企业顶住压力,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14%。   面对需求减弱、成本上升,钢铁行业加力降本增效。重点行业承压前行,展现韧性。   今年以来,我国着力稳工业,多个部门携手聚焦钢铁、石化、汽车等10个工业重点领域分别制定稳增长方案。从投资、消费、出口共同发力到稳产业、强企业、优环境,政策效应叠加,不断激发工业增长内生动力。   机械行业加快高端装备发展,消费电子深挖市场需求,汽车行业提速智能化升级……前10个月,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0个行业利润增速较1至9月份加快或降幅收窄、由降转增。主要行业运行平稳,有力支撑经济平稳回升。   企业定力稳,深耕主业久久为功。   和上海交大科技园签约建设实验中心,投资1000万元进行材料开发……蓝禾医疗董事长曹军不断加大投入,应对医疗耗材市场的激烈竞争。“我们坚持把60%的利润‘砸’到研发上,在深耕主业的基础上拓展空间。”   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记者调研发现,大批制造企业正着力增强“看家本领”,把产业做实、做优、做强:联影医疗从关键核心技术源头研发,实现高端医疗影像设备“零的突破”;中兴通讯不断增强5G工业现场网核心能力,推出“数字星云”平台,拓展数智化应用快速定制的空间……  前三季度,仅沪市主板实体类公司合计研发支出就约4951亿元,同比增长7%。…
Read More

聿文视界:对习不满和失望,中国当下社会情绪处于某种临界点

编者按:这是邓聿文为美国之音撰写的评论文章。这篇特约评论不代表美国之音的观点。转载者请注明来自美国之音或者VOA。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经济成了全球关注焦点,我在上期专栏文也说,中国经济有可能构成今年全球最大地缘政治风险。不过,中国经济的不振与社会情绪有着直接关联,后者的普遍消沉影响了市场信心。 社会情绪可以视作一个国家的人民对它的政府的评价。中国的社会情绪当前处于一种负面状态,反映民众对中共特别是习近平——不只是政策,而是其本人——的极其失望和不满。 习背离改革开放,不满声音遍及各阶层 这种失望和不满由来已久。习10年前上台时,民众曾对他怀有期待,希望在他的领导下,中国能够摆脱胡锦涛时期改革止步不前的状态,同时政府清廉。随后开展的大力度反腐让他赢得了相当大的民心,也逐渐树立起个人权威。当时只有极少部分人预见到了他会把中国带向今天的局面。 邓小平开启的改革开放缔造了中国的经济奇迹,长达30多年的高增长让中国摆脱了积贫,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受惠于经济成长,一个初具规模的中产阶级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起来。比起经济成就,改革开放更重要的是带给人们思想、眼界和精神的改变,中国和世界接轨,融入全球化,与现代文明亲密接触,这些都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然而习近平扭转了中国发展的轨迹,背离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尽管官方仍然高举改革旗号。这个过程既是渐进的,但又带有一种突变性。在此过程中对他不满的人越来越多,而引起中产阶级特别是国内自由派普遍不满的,则是他第一任期结束后对国家主席任期制的废除,人们从这一举动中警觉到他可能要谋取终身制的野心,这破坏了此前奠定的总书记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政治传统,然而,党已经无法阻止他的野心。 疫情三年是习个人专权的大爆发。如果说,之前他在政治上的集权,对言论和思想的打压,以及在经济上限制私营经济的做法得罪了党内的开明派、社会的自由派和企业家阶层,但其实行的强硬的民族主义路线也为他获得了底层和中产阶级中那些希望中国强大的人群支持;那么,三年疫情,习实行严格的清零政策,野蛮封城,强制剥夺个人自由,无处不在的对民众的监控,几乎把中国社会所有阶层,包括原先支持他的中产阶级和底层民众,都得罪了。在现代社会出现这种现象,极其罕见。 上海封城-最后一根稻草? 然而,这中间民意也有一个变化。疫情初期,由于未能有效应对,他的威望跌到上台以来的最低谷,但随着疫情向全球扩散,在2020年中到2021年中一年左右时间,由于中国在主要大国中率先控制疫情,同时经济得到恢复,政府改写了疫情叙述,将之描绘成得益于习的英明领导和指挥,民意出现有利中共的转变,习从而迎来权力的高峰期。可在疫情进入后半段,随着多数国家逐渐解封,中国却再次封控,特别是上海的封城,终于击溃了人们对他的最后一点耐心,并在11月,酿成席卷中国多个城市的青年反抗运动。假使中国政府不在随后宣布解封,更大规模的社会反抗是非常有可能出现的。 目前中国的社会情绪已到达某种临界点,民众的信心已然崩溃,对现政权的不满就像瘟疫一样到处蔓延。这不是夸张的说法,而是非常可能接近事实的描述。尽管在中国没有可信的民意调查,然而,中国自媒体每天转发的海量负面信息和大众低落的情绪,让对国情有基本了解的人知道这决不是夸大其辞,故意抹黑中国。 大众——从底层到中产阶级,从党外到党内,从知识阶层到企业家,从普通公务员到中高级官员,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焦虑,既看不到个人前途,也看不到国家的希望。失业的威胁,收入的下降,养老金的减少,沉重的房贷,这就是多数中国人每日都要提心吊胆面对的现实。对官员而言,这个现实是无休止的政治学习和对领导人的忠诚测试以及反腐的压力。对企业家而言,这个现实是没有好的投资项目和破产的威胁。对知识分子而言,这个现实是苦于不能说话。人们厌倦了官方虚假的宣传和意识形态,想改变命运的,要么移民,要么偷渡——疫情解封后,大批民众通过“走线”进入美国,创改革以来最高;不想改变命运的,则被迫或自觉内卷与躺平。 社会情绪大爆发何时到来? 时下中国出现的状况类似于文革末期或者六四后的几年,那时人们对政权极度不满,对现状极度沮丧,想改变现实却又自觉没有能力,苦闷彷徨,看不到个人和国家的前景。说中国正处于大变革的前夜是恰当的,但绝望也孕育着希望,不满也孕育着反抗,如果这种民情持续若干年,越过人们所能承受的心理临界状,届时因某个小概率事件很可能触发系统性社会危机,导致社会情绪的大爆发,变革也就不期而致。 尽管当下矛盾重重,但在官方强大的维稳机制下,社会变革不会很快到来。一是因为这种最坏的情况更多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感受和悲观主义意识所致,从社会财富的角度来说,多数人的实际生活水平还是要好于文革末期和六四后几年,也就是说,社会财富的积累机制虽然中断,但财富存量还在;二是因为中国政府也在试着调整和改变,呼应和照顾人们的社会情绪;三不能不说到的一个因素是人性的弱点,由于当局多年来的物质鼓励和价值观的虚无化,社会的主体已被改造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愿也不敢公开出来反对当局。 不管社会变革会不会到来以及何以到来,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要人们做驯服工具的时代已一去不返了。无论多么完美的极权,都做不到这点。 来源:VOA
Read More

罗冠聪BBC专访:港府威吓家人如大陆执法 忧英国对中国威胁态度软弱

流亡英国三年的香港前学生运动领袖罗冠聪,正被香港政府以触犯《国安法》为由,悬红100万港币缉捕。 他在英国接受BBC HARDtalk访问,谈到家人被香港警方扣留调查的感受、对英国政府向北京传递软弱讯号的担忧,以及海外港人筹组“香港议会”的看法等。 2023年7月3日,香港政府以触犯《国安法》为由,高调悬红100万港币缉捕8位流亡海外的民主派人士,包括曾经的学生运动领袖罗冠聪,并在之后扣留涉案人士的亲属进行调查。 此举被质是疑类似中国大陆的执法手段,引发香港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讨论。 香港警察国安处总警司李桂华当时表示,有关人员“危害国安是十分严重”的罪行。 他承认,他们如果留在国外,香港警察无法逮捕他们,但表示不会停止执法。 英国外交大臣克莱弗利(James Cleverly; 柯维立/祁湛明)表示,英国“不会容忍中国对英国及海外个人进行恐吓和噤声的任何意图。” 罗冠聪在BBC HARDtalk专访中表示,当局对他们的悬红金额远多于涉嫌谋杀等在逃者,认为当局是把国家安全的概念当作武器。 他亦在专访中回应了有否因当局扣查其家人而感到某程度上的内疚。 来源 : 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