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化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人民观察)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部署。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今年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国家治理,是建设数字中国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深刻认识数字化给国家治理带来的机遇,把握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的主要方面,创新治理理念和方式,推动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不断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是时代潮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数字技术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有关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应用的关键技术不断发展,全球数字化进程在21世纪进一步提速,正在深刻改变国家治理的理念、规则、制度与方式。以数字化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提升,是抓住数字化时代机遇,适应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科技创新驱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科技创新始终是社会发展和治理变革的重要推动力。全球范围内的服务型政府改革,正是人们从蒸汽机时代、电气化时代步入信息化时代后,面对科技进步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和治理理念更新,在治理领域作出的积极回应。从广义上说,治理数字化进程包括电子化、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当前,以办公自动化和在线政务服务供给为代表的电子化、网络化阶段已基本完成,极大提升了政府运行效率、公共服务效能。以数据化、智能化为重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对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对国家治理产生深刻影响。总体来看,数字化将是未来高效精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不断满足公共服务需求的关键手段。适应这一进程,广泛应用数字技术是国家治理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回应治理变革需求的重要路径。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影响国家间竞争的重要因素。数字技术为国家治理创新提供了全方位、多领域、跨层级的解决方案,可以大大提高国家治理的整体效能,从而进一步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当前,在城市治理、风险防控、环境治理等方面,数字化赋能的价值正在逐步显现。比如,大数据分析能够助力精准识别城市治理热点问题并作出快速应对,综合运用多项数字技术的智能化手段能够为精准防控现代社会中的风险提供可行方案,物联传感的数据采集可以大幅提升环境治理的监测水平,等等。在提升效率、效能的基础上,数字化应用也能进一步优化完善政府行政体系、治理体系、数据开放体系以及公共服务体系,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组织保障。数字化手段的广泛运用,必将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让数字化发展红利广泛惠及人民群众,是在国家治理中运用数字技术的根本目标。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活动加速向线上迁移,数字化应用和服务需求快速增加。据第五十二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人民群众的数字化需求不断增长。将数字技术广泛深入应用于国家治理,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服务体系,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是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

数字化助力国家治理效能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等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各方面工作取得新进展。我国数字政府治理服务效能显著提升,数字公共服务普惠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数字化助力社会治理更加精准有效,数字技术的应用推动国家治理各领域取得新成就。数字化对国家治理的赋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创新技术工具。技术变革带来的管理手段和工具的改进,是创新国家治理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国家治理各领域、各层级的应用带来了管理和服务方式的直接变化。这是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重要的技术基础,是后续其他方面赋能得以实现的前提。数字基础设施高效联通、数据资源规模和质量加快提升,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底座,也是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的前提。新时代,我国5G实现技术、产业、网络、应用等领先,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性能优越的网络基础设施,2022年我国数据产量位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规模稳居世界第二……这些成就的取得都为基于数据的治理工具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也夯实了国家治理水平持续提升的基础。

提升质量效能。当前,我国正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以高效能治理为基础,而实现高效能治理需要以数字技术赋能为基础。比如,在经济治理层面,基于数字技术与数字治理的制度设计,可以推动人、财、物以及数据、技术、流程、组织等资源、要素和活动的统筹协调、协同创新,有助于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释放市场活力。在社会治理层面,依靠大数据驱动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眼人民群众需求目标的实现,从“供给方设计”转向“居民点单”,促进公共服务由粗放供给向精准供给转变。基于智能算法,政府可以精准识别公众需求并优化回应策略,提供“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极大改善公共服务供求不对等的局面,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与效率。

优化运作流程。技术的深度应用将驱动业务流程优化,推动国家治理运行模式发生变革。以联通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0多个国务院部门的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为例,在“网络通”“数据通”基本实现的基础上,“业务通”成为可能。在技术层面解决了关键数据的跨地域、跨部门核验问题后,很多审批业务从单一运作流程逐步转变为协作交互流程。在业务流程全面数字化实现后,根据业务需求灵活调整业务流程的成本也会大大降低。很多地方推行的“最多跑一次”“一件事一次办”“一网通办”等服务,也是由技术变革推动流程优化的生动体现。

转变理念思维。当前,数据获取、数据传输和数据存储等大数据技术不断实现突破,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快速发展,特别是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取得进展,为拓展数字技术在国家治理中的应用场景提供了新动力。通过对国家治理多场景、多模态、动态性大数据的全面收集和多维解析,有助于全面掌握社会公众需求和社会问题,精准测量和智能推演政策实施效果,为政策制定提供技术支撑,提高决策的精准性、科学性。随着数字技术在国家治理中更加广泛深入应用,必将推动治理理念从传统治理向现代治理、从经验治理向科学治理、从定性治理向“循数”治理转变,提升治理的科学化、智能化、精准化水平。

推动数字技术与国家治理深度融合

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是一项宏大的系统性工程,其影响也是系统性的。数字化不仅丰富了治理手段、提升了治理效能,也增加了治理对象,带来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要坚持从长远出发,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数字技术与国家治理的深度融合,既抓住数字化带来的机遇,又正视并积极解决新的治理问题,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提升数字技术支撑国家治理的整体效能。要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的各领域各环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党的领导下构建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的制度机制,全面推进治理运行方式、业务流程、服务模式数字化智能化。依法依规促进数据高效共享和有序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提升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数字技术在公共卫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应对中的运用,提高突发事件源头治理、动态监控、应急处置能力。

夯实数字技术支撑国家治理的技术底座。构建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整体提升应用基础设施水平,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动面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操作系统、软件、芯片、平台等软硬件载体的开发利用,完善数字技术支撑国家治理的基础环境。梳理数字技术支撑国家治理现状,针对重点领域的技术需求,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场景适配,拓展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的应用空间和场景。

强化数字技术支撑国家治理的安全保障。在数字技术应用过程中,产生了诸如信息泄露、信息茧房、数字鸿沟等问题。我们要时刻绷紧数据安全这根弦,加强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的安全保障。完善数字技术支撑国家治理、地方治理、基层治理、乡村治理、社区治理等不同层面的法律法规,构建公平规范的数字治理生态。加强数字技术风险监管,构建风险感知平台,提高数字技术风险综合研判和防范水平,确保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安全、可靠、可控。

来源:People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
Read More

“中国与西巴尔干——新时代的前景与展望”研讨会在北马其顿举行

人民网罗马10月13日电 (记者谢亚宏)斯科普里消息:“中国与西巴尔干——新时代的前景与展望”研讨会近日在北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举办,来自北马其顿、阿尔巴尼亚等国的专家学者、北马其顿左翼党主席阿帕谢夫等20余人参加。中国驻北马其顿共和国大使张佐出席并致辞。 张佐表示,新时代以来,中国和西巴尔干地区国家关系行稳致远、硕果累累。双方坚持团结合作,共谋和平发展事业;坚持务实导向,共享合作共赢机遇;坚持多边协作,共促地区发展繁荣;坚持开放包容,共鉴文明多彩之美。中方愿同西巴尔干地区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行天下大道,共奏时代和声,共创美好未来。 研讨会由中方及阿尔巴尼亚、北马其顿多家智库机构主办,与会学者围绕中国和西巴尔干地区国家各领域合作、“一带一路”倡议等深入交流。 来源:People.cn
Read More

奥地利极右翼领导人和失败者联盟

维也纳/布鲁塞尔 (5/10 – 27.27) 自由党 (FPÖ) 在周六获得了约 29% 的选票,创历史新高。 赢得本周议会选举的奥地利极右翼自由党领袖周六敦促其他政党接受他应该领导下一届政府,并警告他们不要组建“失败者联盟”。 由赫伯特·基克尔 (Herbert Kickl) 领导的对俄罗斯持批评态度的自由党 (FPÖ) 在上周日的选举中获得了约 29% 的选票,对于一个成立于…
Read More

中国如何控制非洲地下资源

第一届“全球门户”峰会日前在布鲁塞尔结束,这个由欧盟发起的,被视为与中国“一带一路”抗衡的三千亿欧元基建投资计划,旨在2021到2027年期间,“缩小全球投资差距 ”,为全球伙伴“提供可持续的投资机会”。 此次峰会,欧盟与非洲三国,刚果(金),安哥拉,赞比亚分别签署了重要的矿产供应合作协议。新协议不仅涉及欧盟及三个非洲资源大国,还涉及美国、安哥拉、非洲开发银行和非洲金融机构共同投资开发的安哥拉“洛比托”走廊,这是一个包括港口和铁路基础设施,通过安哥拉“洛比托港”将刚果(金)南部和赞比亚西北部的铜矿和钴矿与区域及全球市场连接,实现供应链多元化目标的庞大计划,这一目标也是非洲资源大国如刚果(金)所希望实现的目标。 法国《观点》周刊非洲版日前以“中国如何控制非洲地下资源”为题发表长文,文章基于对刚果(金)国有矿业公司董事会主席吉·卢卡马的采访,卢卡马是刚果(金)采矿业的关键人物,刚果(金)是世界上主要的钴生产国,占全球总供应量的70%以上。该国也是非洲第一大世界第三大铜生产国。这两样资源都是能源转型关键原材料。卢卡马很少接受媒体采访,此次为《观点》周刊破例的主要原因是:刚果(金)的地下资源已经被中国人掌控,中国控制着该国19个钴矿中的15个。卢卡马表示希望看到合作伙伴多元化,他说: “我希望欧洲人,尤其是法国人,能够对我们进行再投资。” 他对法国总统马克龙三月访问金沙萨没有达成任何具体成果深表遗憾,他说:  “当我在北京受到接待时,那是国家最高级别的接待。 但是,在巴黎,部委里没有人接待我。” 欧盟已做出2035年终止热力汽车的决定,但却没有推出任何替换方案,没有确保电动汽车供应链的具体计划。欧洲第二大汽车制造商斯特兰蒂斯 Stellantis 或雷诺等制造商几乎完全依赖中国,中国控制着生产车用电池所需的一半金属和90%的磁铁。美国安永公司矿产及非洲问题专家米恩(Christian Mion)警告说:“如果中国决定阻止关键战略金属出口,其影响将比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切断天然气供应的破坏力大十倍” 。 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40年,全球锂消耗量将增加 40倍,石墨消耗量将增加25倍,钴和镍消耗量将增加 20倍,而上述关键矿产全球储量三分之一在非洲。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正在对非洲地下战略矿石如锑、锗、石墨、锂、钒、钨等的控制进行撒网。据英国《经济学人》周刊报道,202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43%的矿产出口被中国购买,并自己消耗了其中的很大部分。刚果(金)的钴、钶钽铁矿和铜;南非的铜、金、铝土矿和铂;赞比亚的铜和钴;纳米比亚的锂和铀; 津巴布韦的镍、锂和钻石;莫桑比克的铜、石墨和钛……这个清单可以拉得很长。 为什么20世纪90年代在非洲几乎没有存在感的中国在短短20年里发展得如此迅猛?澳大利亚联合黄金公司科特迪瓦子公司董事让-迪普洛…
Read More

以色列对加沙的战争会影响中国在中东地区的愿景吗?

在今年早些时候,中国帮助伊朗和沙特阿拉伯达成了一项协议,从而在两国持续7年的外交裂痕后恢复关系正常化。 作为许多中东国家的主要经济伙伴以及沙特、伊朗石油的主要买家,中国在该地区拥有巨大的经济影响力和善意,并且可以在该地区未来的冲突中发挥调解人的作用。 中国甚至主动提出斡旋巴以和平谈判,并在今年5月分别接待了到访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中国在该地区为自身设定了不同于美国的作用——美国在该地区的历史包袱及其与以色列之间的密切关系,可能会妨碍它作为地区和平缔造者的作用。相比之下,中国则长期奉行不干涉其外交伙伴的政策和原则。 分析人士表示,在不到6个月的时间后,哈马斯于10月7日对以色列南部的袭击,以及以色列随后对加沙地带发动的战争,这一切都对中国发挥中东事务参与者的作用构成了挑战。 中方与冲突双方都存在利益。长期以来,中方一直主张两国方案,甚至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曾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提供武装。如今,中方还是以色列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在本周五,中国与其他119个国家一起投票支持一项不具约束力的联合国大会决议,呼吁在加沙地区实行人道主义休战。 尽管如此,到目前为止,中方在当前这场冲突中仍未发挥重要的作用,至少还没达到像在促成沙特与伊朗缓和关系时的那种重要作用。 中国对以色列与哈马斯的战争作何评论? 自这场战争爆发以来,中国一直坚持中立立场,并继续呼吁和平解决冲突。 10月8日,在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突然袭击的第二天,中国外交部呼吁缓和敌对行动,并要求“有关各方保持冷静、克制,立即结束敌对行动,保护平民,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 它还重申其立场,即冲突的唯一长期解决方案,就是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此后其官方言论基本相同,中国中东问题特使翟隽在上周末召开的开罗和平峰会上呼吁“立即停火并尽快结束战斗”。 有些人认为中国的立场过于“温和”,或是反应过迟——在一天后才发表正式声明。但是新加坡拉惹勒南国际研究学院的中国项目助理本杰明·何子恩教授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务实的选择。 他认为,中方希望“首先看看其他国家的反应,以便为自身提供采取更加‘中立’的做法的道德制高点”,“鉴于战争迷雾的存在,它并不想迅速发出任何明确的声明,因为一旦证实这些信息不准确,那么它可能将不得不撤回这些声明。” 中国为何保持中立? 华盛顿史汀生中心的中国项目主任孙云(音)表示,中方一直保持中立而不偏袒任何一方,因为这样的立场符合其长期地区利益。 她表示,“如果中国希望以不同的大国形象出现,并展现不同的和解未来,那么它就不能选择一方而反对另一方。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中国等国会在声明中反对针对平民的所有袭击,这种批评同时包括了哈马斯和以色列。” 当前的冲突也与伊朗和沙特阿拉伯谈判达成协议时发生了很大的不同——当时,伊朗和沙特两国都希望解决问题,而且阿曼和伊拉克已经为这种和解奠定了基础。相比之下,哈马斯和以色列的冲突则一直在持续,而且观察人士担心这种冲突可能会升级。 昆西国家事务研究所联合创始人特里塔·帕西表示,中方可能已经认识到,对于如此旷日持久并且牵涉到其他大国的冲突而言,其深度早已超出了可见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