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调:中国对台威胁增,统一在台没市场;专家解读台湾蓝绿白看法差异

华盛顿 — 台湾一个新发布的学术调查说,台湾民众有超过9成压倒性的多数支持维持台海现状;支持台湾与中国“尽快统一”的比例降至“几乎是零”,而赞成台湾“尽快宣布独立”的人也极少。学者在解读不同政治光谱民众的看法时说,整体趋势显示,与中国统一在台湾没有市场,台湾也极不可能是打破现状的一方。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日发布了最新的“美国肖像”(American Portrait)调查结果,在关于台湾人对台美和两岸关系的看法中,有过半数台湾人(55.7%)认为近年来美国对台湾安全的支持有所增加,但绝大多数台湾人(82.7%)都认为近年来中国对台湾的威胁正在增加。

美、中可信度不高

在针对美中两国的可信度调查中,有过半数台湾人(55.3%)不认为美国是一个“讲信用”(中文问卷用词)国家(a credible country),有同样比例的人也不认为中国是一个“讲信用”国家,不过认为美国“讲信用”的人(33.9%)要远超过认为中国“讲信用”的比例(9.3%)。

“美国肖像”是台湾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研究员吴建辉在2021年开始针对美、中、台关系发展所进行的调查,其目的在于理解美国对台政策对台湾人的看法有何影响,今年发布的是第三波的调查结果,前两次调查分别在2021及2022年。这波问卷调查由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执行,在今年9月14到19日通过电话对全台湾的1,211名成年人进行访问。

2023年的调查是在吴建辉主持下,与欧美研究所研助理究员李语堂、中研院政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吴文钦及东吴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潘欣欣共同进行,11月8日发布了调查结果的摘要。

美对台政治信号以军事行动最有效

星期一(11月20日),在华盛顿智库史汀生中心针对“美国肖像”的调查结果举行的线上讨论中,潘欣欣说,在针对美国对台发出的各种不同政治信号效果时进行比较时,调查发现过去几年来美国对台湾的各种安全支持,包括军事援助、对台军售、美国高层官员访台、总统支持台湾的言论及美国空军、海军的常态巡逻等,其中最有效的是定期海、空巡逻,其次是美国总统对台承诺的公开言论,接下来是美国高层官员访台,有超过6成的台湾人认为这些做法对于确保台湾安全最有效。

由于近年来台湾社会有“疑美论”的现象,一些人对美国对台湾的承诺是否可信存在疑虑,调查发现台湾人对美中两国的可信度看法都不高。潘欣欣解释说,此前由于俄乌战争的爆发,台湾人对美国是一个“讲信用的国家”的看法在2022年的查中较前一年大幅下滑了11个百分点(45.35%降至34.03%),不过在2022到2023年的调查中,台湾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大致维持稳定(依次为34.03%、33.95%)。

她说,经过进一步对政党支持者进行分析后,调查显示认为美国“讲信用”的人以民进党支持者居多(82.8%),国民党和民众党支持者较少(同为16.6%);而认为中国“讲信用”的,则以国民党支持者居多(20.3%),其次是民众党支持者(7.4%),民进党支持者最少(1.9%)。

九成以上要现状 统一无市场

潘欣欣也提到,在这一波调查中针对台湾人对统一与独立的看法上,仍然以赞成“维持现状”者占绝大多数(91.41%),这其中包括“维持现状,以后走向统一”(8.15%)、“维持现状,看情形再决定独立或统一”(28.36%)、“永远维持现状”(29.19%)、“维持现状,以后走向独立”(25.71%);而赞成“尽快统一”(0.56%)和“尽快宣布独立”(3.92%)的都只占极少的比例。

“所以我们仍然见到(台湾)这里有压倒性的多数人口在他们的海峡两岸关系偏好方面仍然非常保守,那个趋势过去三年来一直都维持稳定。支持与中国‘尽快统一’的比例降到几乎是零。所以台湾并没有支持与中国统一的政治市场,”潘欣欣说。

至于支持台湾独立的部分,潘欣欣表示,调查并没有见到急剧的改变,支持“尽快独立”的比例只有百分之3到5,“所以整体趋势看来,台湾极不可能是打破两岸关系现状的一方。”

近8成认台湾与中国非同一国家

在关于台湾的现状、名称及未来前提的看法上,调查问:“请问您认为哪一种符合两岸现状?是‘台湾与中国大陆属于同一个国家’还是‘台湾与中国大陆不属于同一个国家’呢?”

结果显示,大多数的台湾人(78.41%)认为台湾与中国大陆“不属于同一个国家”,而在民进党支持者中,有超过9成(95.79%)以上有此看法;在国民党支持者中有此看法的比例虽然较低,不过认为台湾与中国大陆“不属于同一个国家”的比例(55%)也高于认为两者“属于同一个国家”(37.98%)。

中研院欧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语堂说,国民党支持者在这个问题上表现的数据也让人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情况。

“有意思的是我们注意到,即便作为一个政党,国民党在推进它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诠释,也就是所谓的九二共识,但在国民党支持者当中有55%的人说,台湾和中国‘不属于同一个国家’。所以有一些具有国民党政党立场的人,实际上并不同意国民党自己在两岸关系上的立场,这蛮有意思的。”

李语堂接着说,这个结果也是这波调查让他个人最感到意外的,因为许多国民党支持者与国民党本身的立场不一致,如果这种现象持续,国民党能否长期维持对一个中国原则的支持将不无疑问。

“在样本中,国民党支持者有超过50%说,台湾与中国不属于同一个国家,这凸显的事实是,重要的是不要只看国民党作为一个政党在说什么。看起来国民党说什么不一定与其支持者相信的充分一致。如果这种党在其党纲里说的与它的支持者说的两者之间的紧张持续下去,这真的是一个让我很意外的结果。我只是这么猜测,不过这有可能是一个信号说,长此以往国民党对一个中国原则的支持或许无法持久。”

认台湾国名为中华民国者多

与此同时,李语堂说,在那些回答台湾与中国“不属于同一个国家”的人里面,调查有追问他们对“台湾目前的国家名称是什么”的看法,包括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在台湾、中华民国台湾、台湾共和国,或是其他名称。

“这个范围是在最蓝和最绿的光谱之间。通常人们认为在关于台湾安全的讨论上,如果台湾将名字改为台湾共和国,那将是在宣布台湾独立。但是当我们问受访者你认为台湾目前的名称是什么时,很少有人说是台湾共和国。大部分的人说,他们认为台湾的名称是中华民国,还有很显著比例的人也认为就是中华民国台湾,”他说。

李语堂说,整体而言,调查数据呈现的是最大比例的受访者认为台湾的名称是中华民国,而在那些人里面也有最多的人本来就认为台湾与中国“不属于同一个国家”。

民众党支持中华民国但认台与中为不同国家

李语堂也分析了民众党支持者与国民党支持者的区别,例如他们比国民党支持者更有可能认为台湾与中国“不属于同一个国家”,也比国民党支持者更可能认为,台湾的名称就是中华民国。

“这实际上有点违反直觉也很有意思,因为传统上在台湾的政治讨论中,通常会很强调中华民国的是那些与蓝营或深蓝所偏好的一个中国原则有联系的人。根据国民党的诠释,国家名称是中华民国,因为中华民国具有主权的象征,像是中华民国国旗等,那些东西是绑在一起的。不过我们从民众党支持者见到的是,那些东西不是绑在一起的。极有意思的是,他们更有可能认为台湾和中国不是同一个国家,不过他们也更有可能称台湾为中华民国,”李语堂说。

“硅盾”不一定保台

调查也问民众关于所谓的“硅盾”(Silicon Shield) 对台湾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是否具有安全保障的作用。“硅盾”是指台湾作为半导体生产重镇,包括台湾积体电路公司(TSMC)在内的半导体产业,对提供全世界所需的半导体占有重要分量,有看法认为,台积电的重要性将影响到美国是否在中国入侵台湾时直接介入的可能性。

台湾称“硅”为“矽”,所以也有“矽盾”用法。

不过调查结果并未反映出台湾人对此问题的绝对正面或负面看法,有44.62%的台湾人对此持正面看法,但持负面看法的也接近4成(38.61%)。

调查数据显示,以政党支持者的分布而言,民进党支持者较多人(74.19%)对“硅盾”的保台作用持正面看法,而国民党和民众党支持者则有较多人(依次为52.51%及51.95%)持负面看法。

来源:VOA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
Read More

中国海军第43批护航编队抵达刚果(布)进行友好访问

  新华社布拉柴维尔7月15日电(唐思宇 吴亢慈)中国海军第43批护航编队14日抵达刚果(布)黑角,开始对刚果(布)进行为期4天的友好访问。  当地时间上午10时许,悬挂中刚两国国旗的编队舰艇缓缓靠泊黑角港码头,中国驻刚果(布)大使马福林和使馆工作人员、当地中资机构人员、华侨华人代表,以及刚果(布)国防部长蒙乔和官兵代表等500余人在码头迎接。编队官兵在甲板上整齐列队,向迎接人群挥手致意。 欢迎仪式上,编队指挥员与使馆及外方主要领导互致问候。蒙乔、马福林和编队指挥员赵朗先后发表讲话,共同表达了两国深化军事领域交流、加强海上安全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愿景。随后,马福林和蒙乔等一行人登上南宁舰参观,蒙乔在南宁舰舰长和政委的陪同下检阅了南宁舰仪仗队。   此前,护航编队已先后访问科特迪瓦、加纳、尼日利亚和加蓬。 来源:News.cn
Read More

凯内斯·拉基舍夫 (Kenes Rakishev) 令市场大吃一惊

凯内斯·拉基舍夫明星投资者、国际企业家、慈善家和前哈萨克斯坦政府特使,与明星厨师戈登·拉姆齐 (Gordon Ramsay) 和明星制造商北欧化工 (Borealis Foods) 会面,共同改变国际食品市场。 当Kenes Rakishev着手建立Oxus SPAC(一家旨在收购并随后让公司在美国股市上市的专门实体)时,专家们对他的投资目标充满了期待和猜测。凯内斯·拉基舍夫 (Kenes Rakishev) 因其对机器人、电池技术、通信和突破性概念的广泛兴趣而闻名,他的决定让所有人大吃一惊,因为他深入研究了一个极其不可预见的领域:食品行业。 凯内斯·拉基舍夫 (Kenes Rakishev) 精心策划了北欧化工 (Borealis…
Read More

专访德国卫生专家: 中国走上了他国的防疫之路

德国之声:中国政府今天(12月7日)公布了新冠防疫的“新十条”规定,包括不再进行全员核酸检测,减少检测范围和频次,不搞大范围封控,允许居家隔离而不必集中隔离等。作为公共卫生专家,您看到这样放松限制的变化有何感想?  泽布:可以说,中国现在走上了一条很多其他国家早已走过的路。您提到的这些措施是适合中国目前情况的。当然不能一下子放弃所有的防疫措施,比如像我们在欧洲国家甚至在讨论取消隔离义务等。中国与我们不同的情况是,居民中的大部分人还没有感染过新冠病毒。在此背景下,放松限制是会带来一些问题的。   中国现在的出发点是,认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在重症、死亡率等方面的后果不那么可怕。在居民已建立起免疫保护的地方是这样的,比如已多次注射疫苗、打过加强针或感染过病毒,而不是说奥密克戎本身变得多弱。在中国,很多人没有接触过新冠病毒,因此整体的免疫能力可能不如在其他国家。  德国之声:新计划中的一点是提高老年人接种疫苗的速度和比例。老年人接种比例不够高是中国令人担心的一个情况。对这个群体来说,现在逐步放开是否意味着感染风险增高?  泽布:这一点非常重要。加快老年人和有基础病人群的接种步伐,对能否建立免疫保护非常关键。中国有能力做这件事,尤其是提高加强针的接种比例,这项功课一定要做好,而且希望能尽快。因为对老人、有呼吸道和循环系统疾病的人来说,感染新冠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引起重症乃至死亡。中国的这个风险目前是高于其他国家。  播放视频 2:12 min 上海老年人如何看待动态清零? 德国之声:中国官方现在向民众传递的一个信息是,奥密克戎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但按我理解,您认为在中国不能这样说?  泽布:奥密克戎的传染性很强,能够快速传播。当它在一个很多人已经打过疫苗、感染或多次感染过的群体中传播,据现在的观察症状相对轻微,但前提是患者打过疫苗或已经感染过。而中国的情况不是这样,因此奥密克戎在中国有可能仍是一种危险的病毒,尽管它本身的致病性可能略有降低。以香港为例,我们可以看到,那一波奥密克戎疫情在很短时间内导致了很多重症。中国领导层肯定了解可能会出现这种风险,因此,这对决策者和医疗系统将是一个考验。  德国之声:中国现在计划减少核酸检测,同时放松防疫限制。这样的话,是不是有越来越多的感染不会被发现? 泽布:是的。中国迄今的检测方式最大化地检出了感染者,但长期来看这种方式意义不大,也不可能一直坚持下去。因此减少核酸检测、有针对性的检测是更恰当的,例如在特定场合、对特定人群、老年人进行检测。长期、反复的全民检测、到任何地方都要求阴性检测结果,确实是有些夸张的,况且也要考虑经济因素。  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是,一些感染者发现不了。中国会出现更多的感染,基于目前的变异株我无法设想会有另一种情况。因此重要的是让民众了解,什么情况下应该去做检测、什么时候应该自我隔离,同时重点检测高风险的人群。  播放视频 2:24 min 疫情之下…
Read More

中国为何难弃清零 或因恐爆确诊海啸

在中国多地爆发白纸运动,民众开始勇于表达对清零政策的看法后,中国官方正逐渐放宽原本过于严格的封控手段,但根据模型分析,如果中国放弃清零,恐将面临大规模染疫与死亡的危机。 广告 据台媒上报今天7日援引「科学」(Science)网站,模型显示中国仍欠缺与病毒共存的准备,松绑控管后可能引发大规模染疫,导致医疗机构不堪负荷、死亡人数也将大幅增加。新西兰欧塔哥大学(University of Otago)公卫科学家威尔森(Nick Wilson)表示,目前中国疫苗接种率不足,且未采用防疫力最佳的疫苗;此外,官方对于如何从消灭病毒转向与病毒共存的公众沟通也不足。 威尔森表示,反观新西兰等同样在疫情初期采取清零政策的国家,则是利用这段时间,争取提升疫苗接种率、增加抗病毒药品存量与强化重症照护能量。 报导指出,一篇今年5月登载于「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期刊的研究结果显示,若在今年3月时松绑清零政策,中国将于半年内面临「确诊海啸」,估计将有1.12亿人染疫,其中有270万名重症患者,并将有160万人死亡,在疫情最高峰,加护病房床位需求将达100万床,是目前全中国总量的15倍之多。 位于英国伦敦的分析公司Airfinity则在11月28日公布最新报告,指出中国面对疫情仍脆弱不堪,此时若放弃清零,在83天之内将会有1.67亿至2.79亿人确诊,死亡人数则将介于130万至210万之间。 广告 报导表示,这也许就是中国虽采取逐步放宽管控,但迟迟未改变防疫政策走向的原因。不具名的中国科学家则表示,中国政府目前的作法,除了有助缓解社会在严格管控下的疲乏,也能减轻经济负担,预期未来会有更多限制获得松绑。 资源 : R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