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谴责麦蔡会后,中国官媒对美国议员团访台鸦雀无声

华盛顿 — 中国官方罕见地没有对一个正在访问台湾的美国国会议员团做出任何反应。中国官媒过去几天里猛烈批评台湾总统蔡英文与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麦卡锡的会面,但对于这个访台代表团,官媒只字不提。

在麦卡锡会晤蔡英文的同一天(4月5日),美国国会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迈克尔·麦考尔(Michael McCaul)以及一个由两党议员组成的代表团抵达台湾,计划周六在台湾与从美国返回的蔡英文会面。

麦考尔要前往台湾的的消息上个月底就被放出。但截至记者发稿,还没有中国官媒报道这场访问,官方也没有对此表态。

中国似乎有意低调应对这次美国议员团访台的消息,这与官媒对待蔡英文过境美国的方式非常不同。

过去这周里,中国官媒对蔡英文与美国议员见面多次表达了抗议与不满,批评蔡英文是“过街老鼠”,并称北京会对“挑衅者”展开回击。中国的几大官媒都发表评论文章批评蔡英文此次旅程。

被认为代表官方态度的《人民日报》评论员钟声表示“‘倚美谋独’‘以台制华’注定失败”。这篇文章说:“美国的根本目的是将台湾当作棋子,继续搞“以台制华”,企图阻挡中国实现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

过去两天里,《环球时报》连发两篇社论,称蔡英文与麦卡锡“两人的丑恶姿态,都将被历史一一如实登记在册”。

中国央视还直播了中国海事局船只“海巡06轮”在台湾海峡展开的巡航巡查活动。

美国前国会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去年夏天访问台湾时,中国官媒的强硬姿态在网络上掀起了一阵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反美情绪。甚至有不少网民猜测中国可能会击落佩洛西搭乘的飞机。而当北京方面并没有采取动作后,许多民族主义网民感到非常失望。一些评论戏称中国军队只会“炸鱼”。

这次,包括微博在内的中国社交媒体平台对麦蔡会的相关新闻评论区进行了严格审查。

在前文提到的几篇官媒社论的对应微博贴文下,评论区都遭到了过滤,只显示“精选”后的评论。这些评论只是简单重复中国官方的说法,例如“强烈谴责!”、“世上只有一个中国”、“坚持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等。

但在一些没有被微博审查的角落里,可以看到部分网民对中国的强硬说辞并不买账。

有民族主义博主认为,蔡英文与麦卡锡的会面给了中国理由进一步用军事手段恫吓台湾。佩洛西去年访台后,中国军队一连多日派军机和军舰穿过海峡中线作为回应。微博博主“大风吹奏”写道:“上次抹除了台湾海峡中线,这次是不是可以抹除台湾岛12海里海岸线了?”

但这条微博评论区里一条点赞较高的回复则反问道:“又炸鱼?”另一位网民表示:“经济伤不起”。

微博还不同程度地审查了一些关键词。“台湾”、“窜访”等词的搜索结果只显示来自认证账号与官方账号的贴文。而“蔡英文”的搜索结果则只显示官方账号的贴文。

有专家认为中国对麦蔡会的一系列反应显示北京无意恶化事态。

“北京对蔡英文-麦卡锡会面到目前为止的反应都比较温和,这暗示他们认识到会面地点转换到了美国以及蔡英文较低调的访问是在有意识地做出妥协,”致力于避免冲突的组织“危机集团”(Crisis Group)资深中国分析师萧嫣然(Amanda Hsiao)在推特上写道。

来源 :VOA News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
Read More

习近平:加快教育现代化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建设强大的教育体系,必须服务国家科技强国、自力更生、促进共同富裕、实现民族复兴。 他周一在主持中共中央决策机构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发表上述讲话。 习近平在全会上说,教育强则国家强,要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习近平指出,建设强大的教育体系,就是要为党的事业接班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接班人保驾护航。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努力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备、智力强、体力强、审美力强、工作能力强的青年才俊。 习近平指出,建设强大的教育体系,基石在基础教育,要推动普惠普惠的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教育。 习近平说,基础教育既要帮助学生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又要激发他们追求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要科学看待人才和教育,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 强大的教育体系是由高等教育引领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中国特色强学科。 他要求,着眼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加大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力度。 习近平指出,教育由大向强是系统性跨越,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决破除一切思想束缚,破除阻碍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教育之中。 他说,要在教育领域改革的各个方面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获得公平、优质的教育。 习近平还表示,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更好发挥世界一流教育资源优​​势,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 他强调要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培养社会对教育工作者的尊重,鼓励社会支持教育。 资料来源:中国日报
Read More

深刻理解美丽中国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意蕴

作者:张丰清(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美丽中国建设必然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个进程中。因此,深刻把握美丽中国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意蕴,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着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指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化资源,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保护好生态环境,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不断取得成效。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致力于把实现工业化、摆脱落后的农业国状况、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发展的主题加以思考和探索的同时,高度重视江河的治理以及植树造林与绿化工作。20世纪50年代就开启了治理淮河工程,按照“统一规划、蓄泄兼顾、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思路,上中下游同时推进,一体谋划、相互配合,使得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防御能力显著增强。这一时期还系统开展了黄河治理和海河治理工程,探索如何使大江大河化害为利。与此同时,毛泽东同志发出“绿化祖国”、要使祖国“到处都很美丽”的号召,强调“农林牧,一个动物,一个植物,是人类少不了的”,“没有林,也不成其为世界”。这是对生态作用的高度概括,也是我们党重视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体现。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的现代化等重要命题,在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的同时,要求经济建设应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前提。在实践中更加注重林业建设,更加注重法制化建设,将环境保护上升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奠定了我国环境保护法制化、制度化和体系化的基础。江泽民同志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并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再造秀美山川”的号召。胡锦涛同志强调,坚持依靠群众、依靠科技、依靠改革,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不难看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全过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   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又体现了其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科学论断,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因为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党的十八大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将“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两步走”的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美丽中国建设之间的关系,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纳入中国式现代化总体格局,明确了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中的生态文明目标、实现路径和方法措施,系统阐述了美丽中国建设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价值。   在深刻反思西方传统现代化模式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类命运与共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我们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调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基本原则,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将美丽中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重要目标,致力于实现生态化和现代化共融共赢。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走老路,去消耗资源,去污染环境,难以为继!”人口规模巨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摒弃西方发达国家大量消耗资源能源、肆意破坏生态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老路,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新路。中国式现代化也不可能通过殖民主义世界性的资源掠夺和环境破坏取得,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美丽中国要素,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的重大突破。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取得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和举世瞩目的生态文明建设奇迹,也为解决全球共同面临的生态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总结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所发生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即实现了“四个重大转变”,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上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要求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并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这些重要论述尤其是“五个重大关系”,科学回答了美丽中国建设的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鲜活运用,丰富发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美丽中国是中国式现代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未来五年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和到二〇三五年发展的总体目标,分别内含着“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理念和内容,美丽中国建设必将从目标引领、价值遵循、实现路径等方面深刻影响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并将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拓展的全过程。新时代新征程,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按照党中央的系统部署,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等重大关系,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以生态文明引领美丽中国建设,以美丽中国建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来源 : News
Read More

以数字化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人民观察)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部署。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今年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国家治理,是建设数字中国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深刻认识数字化给国家治理带来的机遇,把握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的主要方面,创新治理理念和方式,推动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不断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是时代潮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数字技术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有关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应用的关键技术不断发展,全球数字化进程在21世纪进一步提速,正在深刻改变国家治理的理念、规则、制度与方式。以数字化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提升,是抓住数字化时代机遇,适应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科技创新驱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科技创新始终是社会发展和治理变革的重要推动力。全球范围内的服务型政府改革,正是人们从蒸汽机时代、电气化时代步入信息化时代后,面对科技进步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和治理理念更新,在治理领域作出的积极回应。从广义上说,治理数字化进程包括电子化、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当前,以办公自动化和在线政务服务供给为代表的电子化、网络化阶段已基本完成,极大提升了政府运行效率、公共服务效能。以数据化、智能化为重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对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对国家治理产生深刻影响。总体来看,数字化将是未来高效精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不断满足公共服务需求的关键手段。适应这一进程,广泛应用数字技术是国家治理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回应治理变革需求的重要路径。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影响国家间竞争的重要因素。数字技术为国家治理创新提供了全方位、多领域、跨层级的解决方案,可以大大提高国家治理的整体效能,从而进一步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当前,在城市治理、风险防控、环境治理等方面,数字化赋能的价值正在逐步显现。比如,大数据分析能够助力精准识别城市治理热点问题并作出快速应对,综合运用多项数字技术的智能化手段能够为精准防控现代社会中的风险提供可行方案,物联传感的数据采集可以大幅提升环境治理的监测水平,等等。在提升效率、效能的基础上,数字化应用也能进一步优化完善政府行政体系、治理体系、数据开放体系以及公共服务体系,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组织保障。数字化手段的广泛运用,必将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让数字化发展红利广泛惠及人民群众,是在国家治理中运用数字技术的根本目标。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活动加速向线上迁移,数字化应用和服务需求快速增加。据第五十二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人民群众的数字化需求不断增长。将数字技术广泛深入应用于国家治理,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服务体系,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是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 数字化助力国家治理效能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等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各方面工作取得新进展。我国数字政府治理服务效能显著提升,数字公共服务普惠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数字化助力社会治理更加精准有效,数字技术的应用推动国家治理各领域取得新成就。数字化对国家治理的赋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创新技术工具。技术变革带来的管理手段和工具的改进,是创新国家治理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国家治理各领域、各层级的应用带来了管理和服务方式的直接变化。这是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重要的技术基础,是后续其他方面赋能得以实现的前提。数字基础设施高效联通、数据资源规模和质量加快提升,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底座,也是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的前提。新时代,我国5G实现技术、产业、网络、应用等领先,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性能优越的网络基础设施,2022年我国数据产量位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规模稳居世界第二……这些成就的取得都为基于数据的治理工具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也夯实了国家治理水平持续提升的基础。 提升质量效能。当前,我国正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以高效能治理为基础,而实现高效能治理需要以数字技术赋能为基础。比如,在经济治理层面,基于数字技术与数字治理的制度设计,可以推动人、财、物以及数据、技术、流程、组织等资源、要素和活动的统筹协调、协同创新,有助于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释放市场活力。在社会治理层面,依靠大数据驱动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眼人民群众需求目标的实现,从“供给方设计”转向“居民点单”,促进公共服务由粗放供给向精准供给转变。基于智能算法,政府可以精准识别公众需求并优化回应策略,提供“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极大改善公共服务供求不对等的局面,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与效率。 优化运作流程。技术的深度应用将驱动业务流程优化,推动国家治理运行模式发生变革。以联通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0多个国务院部门的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为例,在“网络通”“数据通”基本实现的基础上,“业务通”成为可能。在技术层面解决了关键数据的跨地域、跨部门核验问题后,很多审批业务从单一运作流程逐步转变为协作交互流程。在业务流程全面数字化实现后,根据业务需求灵活调整业务流程的成本也会大大降低。很多地方推行的“最多跑一次”“一件事一次办”“一网通办”等服务,也是由技术变革推动流程优化的生动体现。 转变理念思维。当前,数据获取、数据传输和数据存储等大数据技术不断实现突破,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快速发展,特别是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取得进展,为拓展数字技术在国家治理中的应用场景提供了新动力。通过对国家治理多场景、多模态、动态性大数据的全面收集和多维解析,有助于全面掌握社会公众需求和社会问题,精准测量和智能推演政策实施效果,为政策制定提供技术支撑,提高决策的精准性、科学性。随着数字技术在国家治理中更加广泛深入应用,必将推动治理理念从传统治理向现代治理、从经验治理向科学治理、从定性治理向“循数”治理转变,提升治理的科学化、智能化、精准化水平。 推动数字技术与国家治理深度融合 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是一项宏大的系统性工程,其影响也是系统性的。数字化不仅丰富了治理手段、提升了治理效能,也增加了治理对象,带来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要坚持从长远出发,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数字技术与国家治理的深度融合,既抓住数字化带来的机遇,又正视并积极解决新的治理问题,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提升数字技术支撑国家治理的整体效能。要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的各领域各环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党的领导下构建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的制度机制,全面推进治理运行方式、业务流程、服务模式数字化智能化。依法依规促进数据高效共享和有序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提升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数字技术在公共卫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应对中的运用,提高突发事件源头治理、动态监控、应急处置能力。 夯实数字技术支撑国家治理的技术底座。构建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整体提升应用基础设施水平,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动面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操作系统、软件、芯片、平台等软硬件载体的开发利用,完善数字技术支撑国家治理的基础环境。梳理数字技术支撑国家治理现状,针对重点领域的技术需求,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场景适配,拓展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的应用空间和场景。 强化数字技术支撑国家治理的安全保障。在数字技术应用过程中,产生了诸如信息泄露、信息茧房、数字鸿沟等问题。我们要时刻绷紧数据安全这根弦,加强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的安全保障。完善数字技术支撑国家治理、地方治理、基层治理、乡村治理、社区治理等不同层面的法律法规,构建公平规范的数字治理生态。加强数字技术风险监管,构建风险感知平台,提高数字技术风险综合研判和防范水平,确保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安全、可靠、可控。 来源:People
Read More

杨恒均之子向阿尔巴尼斯求情:促中国释放他的父亲

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即将访问中国之际,澳籍华人学者杨恒均仍然被关押在中国的监狱中。此前,另一名澳籍前中国记者成蕾因提前释报中国经济文件遭关押获释放,杨恒均的儿子今天发布公开信,要求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敦促中国释放杨恒均。 据法新社今天报道称,一名在中国被监禁的澳大利亚作家的儿子希望杨恒均能够“奇迹般”获释,并请求总理阿尔巴尼斯在北京之行期间讨论他们的父亲的命运。 杨恒均出生于中国,自 2019 年以来一直被监禁,并于 2021 年中期遭受闭门审判,据北京称,审判程序涉及“国家机密”。 杨恒均仍在等待判决。 中国的这次审判遭到人权捍卫者的强烈批评。 杨恒均一直否认间谍指控。 据消息,这位作家兼学者健康堪忧,他的一个肾脏长出了一个大囊肿,他的家人现在担心杨恒均会在拘留中“等死”。 周三今天,也就是阿尔巴尼斯11月4日访问北京的前几天,杨先生的儿子们在一封致澳大利亚媒体的公开信中呼吁阿尔巴尼斯“尽其所能拯救我们父亲的生命”。 公开信中写道:“对我们的父亲来说,因医疗虐待而导致死亡的风险尤其明显,因为他已经看到这种事情发生在他的朋友身上。” 因同样不透明的间谍罪名而在中国被监禁的澳大利亚记者成蕾在被拘留三年后于十月初被释放。 在堪培拉的持续施压下,成蕾获释,引发了人们对杨恒均也能很快获释的希望。据杨恒均的儿子们表示,他们希望阿尔巴尼斯“能够创造第二个奇迹,拯救我们的父亲”。 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对这封信做出了回应,称他将一如既往提出这些问题并为澳大利亚人发声。 阿尔巴尼斯称,“我们同情并理解他们对父亲的担忧。”他告诉记者。 杨恒均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