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商环境恶化又一例证,不到三成日本企业计划拓展在华业务

华盛顿 — 根据星期二(11月21日)公布的日本一项最新调查,在华运营的日本公司中,计划扩大其在华业务的企业数量继续下滑,已经跌至不到三成的历史新低。而究其原因,除了中国经济复苏不力外,中国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地缘政治关系紧张都成为企业重要的考虑因素。

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曾是日本企业趋之若鹜的大市场,如今连日本公司都不愿扩大在中国的业务,足见两国政治外交关系恶化对经贸关系的冲击和影响。

日本半官方的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ZO)今年八月与九月之间,向日本企业发出每年一度的问卷调查,收到7600家企业的回应。

根据这次年度调查的结果,710家在中国有业务的日本公司中的27.7%表示它们期待在未来一两年内扩大在中国的业务。而去年调查的结果显示33.4%的公司计划这么做。2021年的调查显示有40.9%的日本公司准备扩大在中国的业务。

路透社在报道中指出,接受调查的31家日本公司表示,它们决定收缩经营规模是因为经济前景不明和市场疲软,另有15家公司给出的原因是日本汽车在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中国销售成绩不佳。

一度备受推崇的日本汽车品牌和其他外国汽车品牌一样,不得不面对越来越多的中国国产汽车品牌、越来越受欢迎的电动车品牌、以及愈演愈烈的价格竞争。

调查发现,日本企业已经将目光投向中国以外的市场。巴西和印度对日本汽车的需求在持续上升,日本车企也计划扩大它们在南非的市场。

调查发现,也有七家日本企业谈及日中两国的地缘政治风险。中日两国在东中国海领土主权争议、台湾问题以及福岛核废水排海等议题上争议不断,而且双边关系持续恶化,引起企业界的高度担忧。

路透社引述日本官员的话说,中国政府上个月以间谍罪嫌正式逮捕日本制药企业安斯泰来一名日籍高管,更让日本在华企业及其员工脊背发凉、心有余悸。

今年8月下旬,日本不顾中方的强烈反对,启动经过处理的福岛核废水排海作业,进一步激怒了北京。中方随即对日本水产品实施全面的进口禁令,让日本渔业瞬间失去中国这个最大的出口市场。俄罗斯之后也呼应北京,同样对日本水产品实施进口禁令。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上周四利用在旧金山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间隙举行了两人一年来的首次面对面峰会,既就一系列双边外交及安全议题上的严重分歧交换意见,又强调两国经济利益的重要性,重申发展中日“战略互惠关系”。

日本放送协会(NHK)引述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理事长佐佐木伸彦的话说,整体而言,中国经济显然在走缓,但是中国仍然是许多日本企业极为重要的市场。他认为,虽然很多企业看不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但还是会试图维持它们在这个重要市场中的存在。

来源:VOA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
Read More

异言网报告:中国劳权及住房抗争激增 反映经济恶化窘境

台北 — 根据美国非营利组织“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旗下“异言网”(China Dissent Monitor)发布的最新统计,随着中国经济走缓和房企财务接连爆雷后,过去一年来的劳工和住房抗争事件激增,而且未来可能持续走升。观察人士表示,中共持续无差别打压各类抗争,显现出对治理的深层不安全感。 中国政府持续维稳并紧缩舆论审查让境内各类抗争难以串联或对外传递信息。但根据美国智库“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去年成立的“异言网”的最新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的一年内,中国有公开纪录的线下和网上异议活动多达2,803件,参与人数应超过3万人。 不满失业减薪 中国劳权抗争倍增 “异言网”上周公布的第二季度报告显示,该网于4-6月通过媒体报道、社交平台、中国民间组织及其所开发的机器学习软件,总计搜集到535件异议活动,其中以劳工及住房抗争事件居多,前者占比高达59%,后者则有22%。 报告称,中国各地的劳工抗争自去年12月升温,今年6月单月就有至少93起的线下劳工权益抗议,是去年同期的2.35倍。抗争背后的起因与中国经济放缓、制造业连续4个月萎缩有直接关系。 以地区计,制造业大省广东的情势最为严峻,报告称,近几个月来,全国高达35%-50%的劳工抗议聚集于广东省,而广东省政府在出口不振、制造业萎缩及外国在华投资跌至十八年新低等冲击下,去年的财政收入较2021年下降4.8%。 至于住房抗争,“异言网”派驻于台北的计划经理史凯文(Kevin Slaten)说,中国房市因地产巨头近年来接连爆发债务违约危机,并衍生烂尾楼等争议,导致越来越多权益受损的屋主必须走上街头维权。 史凯文告诉美国之音:“由于中国房地产行业出现重大问题,我们可能看到另一波的抗争高峰,但我们仍在研究数据、以厘清此一趋势。就今年上半年而言,劳工抗议明显激增。” LGBT+与蒙藏民族抗争 争取弱势群体权益 “异言网”自去年6月起监测中国的异议活动并定期公布数据。史凯文说,该计划是为了应对中国媒体审查所导致的信息缺失及在中国境内搜集相关信息所衍生的风险而设。该网除优先关注中国境内的实体抗争外,各类网上异议事件也纳入统计范围内,以“声援中国人民的故事,让全世界都能听见他们”。…
Read More

英国学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人类未来新篇章

导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全人类不同文化间和而不同,融合了中国智慧和人类对和平发展的共同追求。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惠及多个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全球挑战方面,中国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中国在金砖扩员、G20合作等多边合作机制方面也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共同发展。 在中国提出的所有理念当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全世界所有人而言最重要的一个,因为它强调的是所有人所共通的事情、所有族群的共同经历,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 人类当前面临着四大生存威胁:核战争、环境恶化、全球变暖和不受控的人工智能技术。只有世界各国团结一致,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方能从容应对。在这些方面,中国展现出了领导作用。 在防止核战争方面,中国率先承诺,未受到攻击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并始终倡导全面、长期、普遍的核裁军。 在环保方面,1987年,时任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夫人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指导联合国框架下的环境保护工作。然而早在那之前,中国就基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长期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   图片来源:东方IC 在全球变暖问题上,欧洲被迫承认需要从中国进口太阳能电池板,以弥补长期以来无法自给自足的处境。中国在电动汽车生产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这是解决传统燃油汽车碳排放问题的一剂良药,也是应对全球变暖的重要一步。 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最近,中国已认识到人工智能无序发展的潜在风险,如人工智能脱离人类控制。中国政府正制定应对风险的相关法律。 这四大生存风险影响着所有国家,因此,世界各国都采取应对措施,这是保障人类未来发展的合作重点。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应对挑战,本身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义,而中国正在树立一个良好榜样。 中国对这些全球目标的承诺和行动,其更深层次的基础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驱动性。中国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于2021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现代化社会,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复兴。 中国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也向世界表明,只要明确重点、下定决心,就可以取得这样的伟大成就。中国走在了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列,在支持全球治理机构方面也发挥着主导作用。 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人类的未来至关重要。但是仅建立全球共同体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共同的情感和价值观基础。在这方面,中国坚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成典范,其目标充满了价值内涵。繁荣也是一种价值观,可以让各国紧密团结在一起。 经贸合作可以加深世界各国人们之间的联系,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为当今世界提供了最佳范例。今年适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在这第一个十年里,150多个“一带一路”伙伴国家在互联互通、贸易合作和民间交流领域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 今年8月,金砖国家宣布扩员,新增六个成员国。金砖国家的人口总和占世界总人口的近一半,GDP占世界总量的约三分之一。金砖国家扩员是国家间扩大合作的典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为什么中国采取了如此多举措来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儒家传统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并非偶然,两者均以社会联系为中心,与西方的个人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人与人的关系也跨越了国界。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注意到中国和西方在应对当今人类生存威胁时的主要区别。对中国而言,应对生存威胁是党和国家以及全体人民的首要任务;而在西方,关注这些问题的主要是民间组织,其成员和组织形式往往具有跨国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方兴未艾,但重要因素已经具备。从二十国集团…
Read More

凯内斯·拉基舍夫 (Kenes Rakishev) 推动北欧化工 (Borealis Foods) 登陆纳斯达克,戈登·拉姆齐 (Gordon Ramsay) 成为品牌大使

法兰克福 (21/08 – 33) 凯内斯·拉基舍夫国际企业家、慈善家、前哈萨克斯坦政府特使即将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北欧化工食品公司,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者需求为使命。 北欧化工 (Borealis Foods) 是一家食品科技创新公司,推出了广受欢迎的 Chef Woo 和 Ramen Express 拉面餐食,该公司宣布,米其林多星厨师和国际商人戈登·拉姆齐 (Gordon Ramsay) 已加入该公司担任顾问和品牌大使。…
Read More

习近平拒绝刺激国内消费 振兴疲软经济成难题

近期,中国经济疲软的问题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许多经济学者皆呼吁中国政府应改采取更积极的政策来重振经济。但是,近期有报道指出,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反对西方”以消费带动经济”的理念,导致中国很难出台有力的经济复苏政策 近年来,中国整体经济表现不佳,不仅出口下降导致制造业萎缩,房市更是低迷,内需不足,出现经济通货紧缩…… 这一系列经济困境的直接后果就是工作机会大量减少,导致青年人失业率居高不下。为此,许多投资者与经济学家呼吁,北京当局应推出普发现金等积极政策提振消费者的信心,以消费主导经济的形式有效引导经济增长。 不过,《华尔街日报》周一的报道指出,由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于西方“以消费驱动增长”的模式有根本性的反感,他认为增加消费是一种浪费,因此中国不太可能会效法美国及欧洲推出类似的政策刺激经济。 新冠疫情期间,为了帮助百姓和企业度过难关,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都有向民众和企业发放救助金,包括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 习近平:对于经济疲软 中国民众要有耐心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中提到,习近平在今年8月,于中国官媒《求是》杂志发表的文章中呼吁,中国民众要对于当今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保持“耐心”,而北京当局则会避免效仿西方诉诸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对此,有知情人士分析,习近平选择在此时发表这篇文章,便是有意回击民众盼望中国政府采取更多措施刺激经济的呼声。 前述报道也写道,中国地方政府居高不下的债务问题,可能是阻碍北京当局采取以消费促进经济的原因。同时,中国政府也担心若是财政赤字,这将导致中国对于国际经济的依赖程度提升,进而导致中国在美中竞争中趋于劣势。此外,中国的决策阶层也认为,消费者比国有企业更难掌控,因此不如将资金投入国企以确保经济能够确实增长。 经济学者担忧中国现行复苏政策无法振兴经济 知情人士分析,北京当局可能会继续依赖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与重点项目的支出来提振经济,这代表中国政府更重视自身在经济复甦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包含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以及将资金引入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重点科研项目。不过,许多经济学者担心这些措施将不足以重振中国经济,尤其是当前中国政府可以建设的高回报项目正在减少,政府扩大投资所带来的报酬率会逐渐下降。 来源:R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