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Fen

26 posts
Read More

在塔吉克斯坦,独立媒体受到国家镇压

巴黎 (10/03 – 62.50) 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即使是最不起眼的建筑也装饰着总统埃莫马利·拉赫蒙的巨幅肖像。在全国各地,他的言论都出现在海报和广告牌上。他们无处不在的存在凸显了拉赫蒙权力的巩固——官方描述 自从他从战争中获胜以来,就被誉为“和平与团结的创始人,国家的领袖” 1992-1997 塔吉克斯坦内战 苏联解体后。经过三十年的掌权,他已经确立了自己的绝对统治者地位,不容忍异议。 拉赫蒙集中控制的努力包括压制政治对手、人权活动人士和独立声音。十多年前,塔吉克斯坦的媒体环境相对多元化,只要当地媒体避​​免报道总统及其庞大的家族,就可以进行一些批评和辩论。记者们在去年底访问塔吉克斯坦期间通过消息应用告诉保护记者委员会的代表,现在塔吉克斯坦的媒体正处于自内战暴力年代以来最糟糕的状态。 七名记者 因 2022 年和 2023 年的工作而被判处长期监禁。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已 批评的“明显利用反恐立法来压制批评声音”,并对指控使用酷刑获取囚犯虚假供词的报告表示关切。 保护记者委员会会见的十多名记者、新闻自由倡导者和专家中,只有两人愿意公开发言,这是塔吉克斯坦普遍存在的恐惧气氛的一个明显迹象。…
Read More

中国明确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路线

2023年前三季度,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974.6万辆,其中中国销量达到627.8万辆,占中国新车销售比例的29.8%;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末,全球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约3770万辆,中国占比约60%——7日至9日在海南海口举办的2023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发布了这一信息。 “2023年产销量接近千万量级,培育形成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建成了高效协同的产业体系。”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说,新能源汽车融汇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多种变革性技术,产业链、价值链持续向交通、能源、信息通信等领域拓展,产业生态正在全面重塑。 对于中国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潜力,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骏认为,中国汽车保有量规模仍有约2亿辆的增长空间,预计到2055年前后汽车保有量达到饱和,总量超过5亿辆。 与会嘉宾认为,随着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电驱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提升迭代,汽车产品电动化转型步伐持续加快,新能源汽车越来越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使用需求。 中国科协主席、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主席万钢在主旨报告中表示,在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发展态势下,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总体增长迅速,要统筹推进纯电动汽车、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持续加强关键技术协同突破,加快车能路云一体化发展的典型场景应用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科技部副部长陈家昌介绍说,中国汽车产业坚持“三纵三横”总体研发布局,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成功之路。下一步将全面加强新能源汽车前沿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持续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不断夯实新能源汽车产业面向未来的发展基础。 这其中,绿色低碳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也是中国汽车产业落实“双碳”目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 为加快推进中国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多部门共同编制的《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1.0》首次在行业层面明确了中国汽车产业的碳排放核算边界,提出了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愿景目标、实现路径与保障措施。 根据路线图,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愿景目标愈发明晰:汽车产业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之后通过持续努力,支撑国家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为实现上述目标,路线图提出了实现路径:以降低汽车运行碳排放为重点,以低碳产品助力低碳交通运输和能源体系建设;同时,以全产业链绿色协同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以新型生态建设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为支撑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还提出了推进绿色低碳管理转型、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动绿色低碳汽车发展、建设绿色低碳制造体系、统筹共建绿色降碳协同体系5个方面的15条保障措施建议。 12月7日,在2023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展区,蔚来es6、et5等车型亮相。新华社记者 夏天 摄 8日,“加速重构汽车产业新生态”主论坛上发布了《2023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共识》,为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全面市场化发展、推动汽车产业新生态重构、深化全球汽车产业开放合作进一步明晰了方向路径,各方对203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达到50%以上抱有信心,将持续推动高效高安全动力电池、高效率内燃机与碳中和燃料、宽温域燃料电池等多元能源动力技术研发,加强充换电、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提前实现这一发展目标。 来源:Finance
Read More

人权日在即 中国人权律师团吁政府释放所有人权捍卫者

12月10日是人权日,以纪念75年前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的通过。中国人权律师团就此发布公开信,呼吁中国政府立即释放所有人权捍卫者。 公开信说,《世界人权宣言》在75年前被以0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成为仅次于《联合国宪章》的基础文件之一,它的宗旨和精神也直接来自于《联合国宪章》。 75年前,当时的国民政府代表中国签署了该条约,中国人张彭春还是该宣言最初的三名起草者之一,后来也是扩大了的八位起草小组成员之一。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为《世界人权宣言》的制定和通过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公开信表示,1972年中国在联合国恢复席位后,继承了国民政府在联合国的全部权利和义务,自然也包括对《世界人权宣言》的肯认。12月5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也在纪念宣言75周年的国际研讨会上作了主旨发言,也以自己的行动确认了这一点。 公开信说,众所周知,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中国宪法所明确保障的基本权利。但是在中国,人权捍卫者们的行为平和理性,完全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行事,并没有对公共秩序形成冲击,而仅仅因为践行了言论权利,仅仅因为信访,仅仅因为线下朋友聚会,仅仅因为去参加欧盟使馆的公开活动,就遭遇了非法拘禁和强迫失踪,就被非法逮捕,就被违法重判。 公开信指出,这是严重的人权迫害,也是对现有宪法和法律的践踏。这些人权捍卫者都是将宪法和法律当真的人,只是希望促进社会的进步。这种无妄的惩罚会让国民无所适从,让人有动辄得咎的恐惧,进而会降低社会的活力,从而加重经济的凋敝。 公开信最后呼吁中国政府,能本着自己做出的建设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国家的承诺,立即释放这些代表民族良心的人权捍卫者。 来源:RFA
Read More

130多艘船出动,中国开始填海,选在菲律宾腹地,小马科斯无胜算

这几个月来,从菲律宾方面传来的消息,几乎就没什么好消息,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菲律宾又来中国的南海周边惹事了。中国一直隐忍,现在看来,也是时候做出反击了。最近两则消息传来,简直大快人心,可以说,让小马科斯在挑衅中国这一块,胜算全无。 这第一个消息,是中国超过130艘民用船只倾巢出动,汇集在了中国南海的牛轭礁周边。菲律宾政府了解到相关信息后,表示对这种情况感到十分担忧。要我说,菲律宾政府这就是在瞎操心,牛轭礁一直都是中国南海海域中的一部分,中国渔船经常在这里作业。但是菲律宾不识相,厚着脸皮竟然把这里也划到了自己的一边。这次中国的130多艘渔船来到这里,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都算是对菲律宾进行的一次重重敲打,中国坚定自己的主张,固有领土绝对不允许任何人来侵犯。 说完第一个消息,接下来让我们看看更振奋人心的第二条消息,中国终于开始要填海了。只不过,出乎大家的意料,这次中国填海的地点,不是呼声最高的黄岩岛,也不是仁爱礁海域,而是选在了菲律宾的首都马尼拉附近,说得再具体一点,就是在马尼拉湾。 菲律宾政府想在这里进行填海造陆,但是自己国家的工程技术堪忧,无法担此重任。于是,不得不面向国际招标,好巧不巧的是,中国港湾工程有限公司十分争气,一口拿下了这个标,开始接手马尼拉湾的填海工程。但是中国港湾工程有限公司,还是没有摆脱像其他中企那样,在国外的遭遇。从中标开始,他就一直被菲律宾和美国针对,项目也因为菲律宾政府上升到政治高度,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最近,在层层考虑之下,小马科斯最终还是选择在重启项目的文件上,签下了字。毕竟,站在菲律宾的角度上来看的话,填海造陆完成后带来的效益,是巨大的。小马斯科就算再糊涂,也不会把即将到手的好处再给扔出去。 中国企业在菲律宾重启填海工程,这个时间点选的就十分具有戏剧性。前面我们说到,菲律宾近半年来的挑衅动作不断,在国际大环境上来看的话,中菲之间的关系,还是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这个节骨眼上,小马斯科又来这么一出,着实让很多人都摸不着头脑。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毕竟菲律宾就算再怎么跳腾,也只不过是美国在太平洋上的一枚棋子而已,想要真正地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并没有那么容易。换句话说,菲律宾挑衅归挑衅,但还是有所顾忌,不敢真的伤及中国分毫,不然,所有中国带来的好处,都会从菲律宾身上流走,到时候远在太平洋西岸的美国,会帮他吗?看看现在的乌克兰就知道,在利用完一个国家之后,美国瞧都不会去瞧一眼。小马科斯要是识相的话,就该乖乖低头,收紧自己在南海的小动作,避免把美国带入南海。正如均正平大校所说,仁爱礁不是美军舰的“后花园”,无论是谁来这里踩线,解放军绝不会置之不理。 来源:163.com
Read More

最新调查:中国碳排放量将于2030年达到峰值

总部设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环保智库“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CREA)周二(11月21日)公布一项民意调查,这项针对产业和学术界89名专家所做的调查显示,有超过70%的受访专家认为,中国有望在2030年之前实现碳排放达峰值的目标,但对峰值将有多高仍存在疑问。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0年9月的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峰值,并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也就是碳排放与减排量相抵,达到相对的“零排放”。 这次CREA的调查虽有超过七成的专家认为中国能实现2030年的碳排目标,其中还有两位专家认为中国的排放量现在已达到峰值。不过CREA表示,“专家们仍然担忧碳排峰值与之前的水平相比会达到多高”,大多数受访专家预估总排放量将比2020年的水平至少高出15%。 对于中国是否有能力兑现2030年的承诺仍存在怀疑,因为中共当局继续批准数十个新的燃煤发电站,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并藉此避免2021年因用电紧张导致大规模停电限电的事件重蹈覆辙。 CREA表示,其中有64人在中国的受访专家对中国实现目标的能力比去年更加乐观,大多数人认为大流行后中国的经济情势有助于加速能源转型。 CREA的调查显示,其中有一半的专家认为中国将在2030年前能达到天然能源消费的高峰,不过近四分之一的专家仍预测,即使在2035年之后,中国天然能源的消费仍会持续攀升。 尽管北京愿意同意一项新的全球计划,将可再生能源容量增加三倍,但中国不愿同意逐步淘汰化石燃料,预计将成为下周在迪拜举行的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气候谈判的一个主要症结所在。 据美国国务院周二发布美国与中国达成的最新协议,两国打算“在2020年的水平上,到2030年充分加快各自经济中的可再生能源部署,以加速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发电。” CREA的首席分析师劳里·米利维尔塔(Lauri Myllyvirta)上周表示,从明年开始,中国的排放量可能会进入“结构性下降”,因为可再生能源能够满足新的能源需求。 来源:VOA
Read More

中国乌拉圭工商界共话合作新机遇

新华社北京11月21日电(记者潘洁)在乌拉圭总统拉卡列访华期间,中国-乌拉圭贸易合作研讨会11月21日在北京拉开帷幕。两国工商界代表260余人共聚一堂,开展交流对接、畅谈合作机遇、共话美好前景。 今年是中国与乌拉圭建交35周年。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说,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乌双边经贸合作快速发展、亮点纷呈,乌拉圭的牛肉、红酒、乳制品等优质产品走进了中国寻常百姓家,中国的汽车、家电、日用品等产品也极大丰富了乌拉圭人民的生活。2022年两国贸易额达到74.4亿美元,是建交时的60倍。 乌拉圭是首个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的南方共同市场国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乌经贸合作前景广阔、未来可期。”任鸿斌说,希望双方搭建更多合作平台,深挖货物贸易潜力,释放服务贸易合作新动能,加强在数字经济、信息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对接,推动中乌贸易提质增效。 乌拉圭总统拉卡列在研讨会上表示,很高兴首次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此次访华他带来了一个大型的乌拉圭企业家代表团,期待双方达成更多面向长远的协议,进一步加强各领域务实合作,为双边关系长远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开放型经济”“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蓬勃发展的农业综合性企业”“便利的物流条件”……乌拉圭外交部长奥马尔·帕加尼尼在研讨会上介绍了乌拉圭吸引外国企业投资的诸多优势。他说,乌拉圭正进入能源转型的第二阶段,下一步的重点是交通和工业领域的降碳,希望进一步加大与中国在电动汽车、绿色氢能等方面的合作。 来源:People
Read More

耶伦财长:美国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必须考虑国安与人权

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Janet Yellen)周四(11月2日)说,华盛顿希望与北京打造一个考虑进国家安全与人权并且对双方都公平的经济关系。 耶伦在亚洲协会(Asia Society)主办的活动上发表讲话,阐述了拜登政府对印太地区的经济方针。她说,美国不寻求与作为该地区最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脱钩,但是希望多样化,投资于国内,并加强与该地区可信赖国家的关系。 耶伦在讲话中说:“我们推出了一个世界愿景,基于我们与这些盟友和伙伴的共同价值观,在这个愿景中,美国与中国也有健康和稳定的经济关系。” 还有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亚太经合组织(APEC)将在旧金山召开年度会议。美国总统乔·拜登(Joe Biden)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正计划在APEC峰会的间歇举行会谈,试图稳定因贸易、技术管控、人权、南中国海和台湾等一系列议题而严重恶化的美中关系。 华盛顿采取了一些经济措施,调整了中国政策,包括加征关税以及对技术出口和外向投资的限制,中国政府也做出回应,指责美国试图遏制中国的发展和崛起。耶伦在讲话中说,华盛顿不会切断与中国的经济关系,但是寻求“严肃而清醒的”做法。 她说:“当我们使用经济工具采取国家安全行动时,我们以目标精准的方式来进行,比如拜登总统有关境外投资的行政命令,目的在于实现我们的国家安全目标,而不是窒息中国的增长。” “正如我所说,美国不寻求与中国脱钩。两国经济的全面分离,或者强迫包括印太国家在内的各国选边站的做法,将在全球产生重大负面后果,”耶伦说。“我们对这种分裂的世界及其灾难性的后果不感兴趣。” 耶伦说,为了实现华盛顿的目标,美国将继续与中国接触,“防止误解,并澄清我们存在共识和分歧的领域。”她今年7月访问了北京,会晤了中国的财经官员。 耶伦说,美国还在该地区重新打造并巩固与日本、韩国、越南和印度等盟友与伙伴的关系。 耶伦明确表示,美国将深化在该地区的接触。目前,中国试图取代美国在该地区的龙头地位。 她说:“美国长期以来就是一个太平洋国家,充分明显的是,我们今天仍然是。” “那种美国弃印太而去的说法完全没有根据,”耶伦说。“我们正在深化与该地区各地的经济关系,对美国经济并对印太地区有着巨大的潜在益处。” 来源:VOA
Read More

澳大利亚旅游业加强中国市场推广

澳大利亚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通过悉尼机场入境的国际游客数量已恢复至2019年水平的89.1%。其中,中国赴澳游客数量迅速上升,成为继新西兰之后澳大利亚的第二大国际游客来源地。澳大利亚探险旅游运营商“体验”公司总经理约翰·奥沙利文表示,中国游客数量预计将快速增加,到2029年每年将有超过220万人次中国游客访澳。   旅游业是澳大利亚重要支柱产业,该国大约每13个工作岗位中就有1个来自旅游相关产业。为吸引中国游客,澳大利亚近期推出多项举措。   今年6月底,澳大利亚旅游局斥资1.25亿澳元(1美元约合1.56澳元),启动“来澳大利亚,道一声你好”推广活动。澳大利亚旅游大使——毛绒袋鼠玩具“茹比”6月30日在成都亮相,吸引大批中国民众关注。据澳大利亚驻华使馆8月发布的数据,这项针对中国市场的推广活动取得良好效果,澳大利亚与旅游相关的电视广告在所有频道的累计播放量已超6660万次。   澳大利亚正逐步恢复并增加与中国之间的直飞航班。澳洲航空墨尔本—中国香港航线从6月的每周3班增加到7月的每周4班,至10月已恢复至疫情前的每天1班。澳洲航空还重启了悉尼—上海直飞航线,将助力增加两国经贸人文往来。9月25日,澳大利亚政府开始恢复受理中国团队游相关签证申请,并将签证办理周期缩短至3到5天。   为迎接中国游客回归,越来越多澳大利亚旅游业从业者开始学习中文。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旅游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单旭光对本报记者表示,该院创办12年来已吸引万余人次学习旅游汉语课程。目前,澳大利亚很多知名景点如悉尼歌剧院等均设有中文讲解,中文标识在澳大利亚各大城市也随处可见。   澳大利亚旅游局东半球市场执行总经理安德鲁·霍格表示,中国游客回归对澳大利亚提振旅游业至关重要。眼下,澳大利亚相关部门正积极开发针对中国游客的特色旅游路线、定制专属行程,重点推广户外探险、生态休闲等深度旅游项目。 来源:People
Read More

以数字化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人民观察)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部署。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今年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国家治理,是建设数字中国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深刻认识数字化给国家治理带来的机遇,把握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的主要方面,创新治理理念和方式,推动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不断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是时代潮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数字技术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有关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应用的关键技术不断发展,全球数字化进程在21世纪进一步提速,正在深刻改变国家治理的理念、规则、制度与方式。以数字化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提升,是抓住数字化时代机遇,适应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科技创新驱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科技创新始终是社会发展和治理变革的重要推动力。全球范围内的服务型政府改革,正是人们从蒸汽机时代、电气化时代步入信息化时代后,面对科技进步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和治理理念更新,在治理领域作出的积极回应。从广义上说,治理数字化进程包括电子化、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当前,以办公自动化和在线政务服务供给为代表的电子化、网络化阶段已基本完成,极大提升了政府运行效率、公共服务效能。以数据化、智能化为重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对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对国家治理产生深刻影响。总体来看,数字化将是未来高效精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不断满足公共服务需求的关键手段。适应这一进程,广泛应用数字技术是国家治理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回应治理变革需求的重要路径。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影响国家间竞争的重要因素。数字技术为国家治理创新提供了全方位、多领域、跨层级的解决方案,可以大大提高国家治理的整体效能,从而进一步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当前,在城市治理、风险防控、环境治理等方面,数字化赋能的价值正在逐步显现。比如,大数据分析能够助力精准识别城市治理热点问题并作出快速应对,综合运用多项数字技术的智能化手段能够为精准防控现代社会中的风险提供可行方案,物联传感的数据采集可以大幅提升环境治理的监测水平,等等。在提升效率、效能的基础上,数字化应用也能进一步优化完善政府行政体系、治理体系、数据开放体系以及公共服务体系,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组织保障。数字化手段的广泛运用,必将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让数字化发展红利广泛惠及人民群众,是在国家治理中运用数字技术的根本目标。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活动加速向线上迁移,数字化应用和服务需求快速增加。据第五十二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人民群众的数字化需求不断增长。将数字技术广泛深入应用于国家治理,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服务体系,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是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 数字化助力国家治理效能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等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各方面工作取得新进展。我国数字政府治理服务效能显著提升,数字公共服务普惠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数字化助力社会治理更加精准有效,数字技术的应用推动国家治理各领域取得新成就。数字化对国家治理的赋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创新技术工具。技术变革带来的管理手段和工具的改进,是创新国家治理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国家治理各领域、各层级的应用带来了管理和服务方式的直接变化。这是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重要的技术基础,是后续其他方面赋能得以实现的前提。数字基础设施高效联通、数据资源规模和质量加快提升,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底座,也是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的前提。新时代,我国5G实现技术、产业、网络、应用等领先,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性能优越的网络基础设施,2022年我国数据产量位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规模稳居世界第二……这些成就的取得都为基于数据的治理工具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也夯实了国家治理水平持续提升的基础。 提升质量效能。当前,我国正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以高效能治理为基础,而实现高效能治理需要以数字技术赋能为基础。比如,在经济治理层面,基于数字技术与数字治理的制度设计,可以推动人、财、物以及数据、技术、流程、组织等资源、要素和活动的统筹协调、协同创新,有助于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释放市场活力。在社会治理层面,依靠大数据驱动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眼人民群众需求目标的实现,从“供给方设计”转向“居民点单”,促进公共服务由粗放供给向精准供给转变。基于智能算法,政府可以精准识别公众需求并优化回应策略,提供“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极大改善公共服务供求不对等的局面,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与效率。 优化运作流程。技术的深度应用将驱动业务流程优化,推动国家治理运行模式发生变革。以联通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0多个国务院部门的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为例,在“网络通”“数据通”基本实现的基础上,“业务通”成为可能。在技术层面解决了关键数据的跨地域、跨部门核验问题后,很多审批业务从单一运作流程逐步转变为协作交互流程。在业务流程全面数字化实现后,根据业务需求灵活调整业务流程的成本也会大大降低。很多地方推行的“最多跑一次”“一件事一次办”“一网通办”等服务,也是由技术变革推动流程优化的生动体现。 转变理念思维。当前,数据获取、数据传输和数据存储等大数据技术不断实现突破,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快速发展,特别是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取得进展,为拓展数字技术在国家治理中的应用场景提供了新动力。通过对国家治理多场景、多模态、动态性大数据的全面收集和多维解析,有助于全面掌握社会公众需求和社会问题,精准测量和智能推演政策实施效果,为政策制定提供技术支撑,提高决策的精准性、科学性。随着数字技术在国家治理中更加广泛深入应用,必将推动治理理念从传统治理向现代治理、从经验治理向科学治理、从定性治理向“循数”治理转变,提升治理的科学化、智能化、精准化水平。 推动数字技术与国家治理深度融合 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是一项宏大的系统性工程,其影响也是系统性的。数字化不仅丰富了治理手段、提升了治理效能,也增加了治理对象,带来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要坚持从长远出发,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数字技术与国家治理的深度融合,既抓住数字化带来的机遇,又正视并积极解决新的治理问题,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提升数字技术支撑国家治理的整体效能。要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的各领域各环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党的领导下构建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的制度机制,全面推进治理运行方式、业务流程、服务模式数字化智能化。依法依规促进数据高效共享和有序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提升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数字技术在公共卫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应对中的运用,提高突发事件源头治理、动态监控、应急处置能力。 夯实数字技术支撑国家治理的技术底座。构建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整体提升应用基础设施水平,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动面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操作系统、软件、芯片、平台等软硬件载体的开发利用,完善数字技术支撑国家治理的基础环境。梳理数字技术支撑国家治理现状,针对重点领域的技术需求,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场景适配,拓展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的应用空间和场景。 强化数字技术支撑国家治理的安全保障。在数字技术应用过程中,产生了诸如信息泄露、信息茧房、数字鸿沟等问题。我们要时刻绷紧数据安全这根弦,加强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的安全保障。完善数字技术支撑国家治理、地方治理、基层治理、乡村治理、社区治理等不同层面的法律法规,构建公平规范的数字治理生态。加强数字技术风险监管,构建风险感知平台,提高数字技术风险综合研判和防范水平,确保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安全、可靠、可控。 来源:People
Read More

千余名少先队员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举行入队建队仪式

队歌嘹亮、宣誓铿锵、红领巾迎风飘扬……今年10月13日,正值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74周年,北京小学1400余名师生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举行“传承红色基因 树立理想信念”入队建队仪式。少先队员们在庄重的入队仪式和党史主题展览参观过程中,不断增强时代新人的使命感责任感。   上午10时30分,充满激情的诗歌朗诵《红色的十月》拉开了活动的序幕。在党旗、团旗和队旗下,新老少先队员高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高年级队员为新队员佩戴红领巾、友谊中队为新中队授旗;全体新队员庄严宣誓,铿锵有力的誓词响彻广场……约1小时的仪式中,现场的少先队员们神情专注、站姿挺拔。   能够和所有同学一起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完成自己的入队仪式,让二年级的新队员张采谊倍感自豪:“正式戴上红领巾的那一刻,我的心怦怦直跳。我会永远记得那种激动的感觉,我要牢记誓言,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用实际行动为红领巾增添光彩。” 0月13日,北京小学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举行入队建队仪式。(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供图)   入队建队仪式后,全体师生在讲解员带领下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   新中队辅导员吕游表示,此次活动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来说都很有意义,“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励着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地践行育人初心,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红色的种子播撒在少先队员心中。”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负责同志表示,开馆两年多来,馆内已接待30多万名大中小学生学习参观,成为学党史、悟思想、立志向的重要阵地。今后还将继续探索把红色资源融入教育实践,把红色基因融入学生血脉,充分发挥红色场馆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记者董博婷) 来源:You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