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乌拉圭工商界共话合作新机遇

新华社北京11月21日电(记者潘洁)在乌拉圭总统拉卡列访华期间,中国-乌拉圭贸易合作研讨会11月21日在北京拉开帷幕。两国工商界代表260余人共聚一堂,开展交流对接、畅谈合作机遇、共话美好前景。

今年是中国与乌拉圭建交35周年。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说,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乌双边经贸合作快速发展、亮点纷呈,乌拉圭的牛肉、红酒、乳制品等优质产品走进了中国寻常百姓家,中国的汽车、家电、日用品等产品也极大丰富了乌拉圭人民的生活。2022年两国贸易额达到74.4亿美元,是建交时的60倍。

乌拉圭是首个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的南方共同市场国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乌经贸合作前景广阔、未来可期。”任鸿斌说,希望双方搭建更多合作平台,深挖货物贸易潜力,释放服务贸易合作新动能,加强在数字经济、信息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对接,推动中乌贸易提质增效。

乌拉圭总统拉卡列在研讨会上表示,很高兴首次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此次访华他带来了一个大型的乌拉圭企业家代表团,期待双方达成更多面向长远的协议,进一步加强各领域务实合作,为双边关系长远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开放型经济”“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蓬勃发展的农业综合性企业”“便利的物流条件”……乌拉圭外交部长奥马尔·帕加尼尼在研讨会上介绍了乌拉圭吸引外国企业投资的诸多优势。他说,乌拉圭正进入能源转型的第二阶段,下一步的重点是交通和工业领域的降碳,希望进一步加大与中国在电动汽车、绿色氢能等方面的合作。

来源:People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
Read More

美国会:美国必须同时吓阻中国和俄罗斯两个核对手

美国国会跨党派的“战略态势委员会”(Strategic Posture Commission)周四(10月12日)发布报告称,美国必须同时吓阻中国和俄罗斯两个核对手。 这份长达160页的报告指出,美国必须考虑到俄罗斯和中国联手的可能性,美国不能只将中国核武力量视为“较小范围”的威胁。 报告建议,美国要在本土开发并部署综合防空飞弹系统,以吓阻并击败俄罗斯和中国的胁迫性攻击,同时也必须考虑伊朗在此后几年发展为核武国家的可能性。 报告还指出,中国将美国及其盟友建立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视为中国崛起的障碍,因此寻求破坏这一秩序,以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和取而代之。 报道同时强调,中国军队的目标是在2027年实现现代化,届时中国可能针对台湾采取一系列军事行动。中国可能认为对台湾不采取行动的成本低于与美国就台湾问题发生冲突的成本。 国会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罗杰斯(Mike Rogers)发表声明指出,报告结果说明,美国目前核威慑力的发展不足以威慑迫在眉睫的中国与俄罗斯威胁,必须尽快推动核武现代化。 美国科学家联合会(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FAS)也关注到了国会的这个报告,并在网站上发表了对这一报告的评估。文章认为,国会的报告建议更多地依赖数字和武器的增加来应对潜在核威胁,但对这种政策建议的评估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军备控制、威慑、地缘政治、国际关系和军事技术,对此需要慎重考虑。 来源:RFA
Read More

130多艘船出动,中国开始填海,选在菲律宾腹地,小马科斯无胜算

这几个月来,从菲律宾方面传来的消息,几乎就没什么好消息,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菲律宾又来中国的南海周边惹事了。中国一直隐忍,现在看来,也是时候做出反击了。最近两则消息传来,简直大快人心,可以说,让小马科斯在挑衅中国这一块,胜算全无。 这第一个消息,是中国超过130艘民用船只倾巢出动,汇集在了中国南海的牛轭礁周边。菲律宾政府了解到相关信息后,表示对这种情况感到十分担忧。要我说,菲律宾政府这就是在瞎操心,牛轭礁一直都是中国南海海域中的一部分,中国渔船经常在这里作业。但是菲律宾不识相,厚着脸皮竟然把这里也划到了自己的一边。这次中国的130多艘渔船来到这里,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都算是对菲律宾进行的一次重重敲打,中国坚定自己的主张,固有领土绝对不允许任何人来侵犯。 说完第一个消息,接下来让我们看看更振奋人心的第二条消息,中国终于开始要填海了。只不过,出乎大家的意料,这次中国填海的地点,不是呼声最高的黄岩岛,也不是仁爱礁海域,而是选在了菲律宾的首都马尼拉附近,说得再具体一点,就是在马尼拉湾。 菲律宾政府想在这里进行填海造陆,但是自己国家的工程技术堪忧,无法担此重任。于是,不得不面向国际招标,好巧不巧的是,中国港湾工程有限公司十分争气,一口拿下了这个标,开始接手马尼拉湾的填海工程。但是中国港湾工程有限公司,还是没有摆脱像其他中企那样,在国外的遭遇。从中标开始,他就一直被菲律宾和美国针对,项目也因为菲律宾政府上升到政治高度,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最近,在层层考虑之下,小马科斯最终还是选择在重启项目的文件上,签下了字。毕竟,站在菲律宾的角度上来看的话,填海造陆完成后带来的效益,是巨大的。小马斯科就算再糊涂,也不会把即将到手的好处再给扔出去。 中国企业在菲律宾重启填海工程,这个时间点选的就十分具有戏剧性。前面我们说到,菲律宾近半年来的挑衅动作不断,在国际大环境上来看的话,中菲之间的关系,还是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这个节骨眼上,小马斯科又来这么一出,着实让很多人都摸不着头脑。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毕竟菲律宾就算再怎么跳腾,也只不过是美国在太平洋上的一枚棋子而已,想要真正地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并没有那么容易。换句话说,菲律宾挑衅归挑衅,但还是有所顾忌,不敢真的伤及中国分毫,不然,所有中国带来的好处,都会从菲律宾身上流走,到时候远在太平洋西岸的美国,会帮他吗?看看现在的乌克兰就知道,在利用完一个国家之后,美国瞧都不会去瞧一眼。小马科斯要是识相的话,就该乖乖低头,收紧自己在南海的小动作,避免把美国带入南海。正如均正平大校所说,仁爱礁不是美军舰的“后花园”,无论是谁来这里踩线,解放军绝不会置之不理。 来源:163.com
Read More

专栏 | 中国透视: 2023年中国经济困局

1. 预期破灭,2023年经济下行 背景  2023年即将过去,回顾这一年中国经济的状况,不胜唏嘘。  遥想47年前,1976年毛泽东死亡而文革结束时,中国在世界140个国家中是排名第二的最贫穷国家。邓小平胡耀邦赵紫阳新政借鉴了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以前的成功故事,宣布了对外国“改革开放”,国退民进,放权让利于民营企业,开放中国市场,引进外资,导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成为世界工厂。 习近平上台后,为了自己的权力巩固和历史地位,扭转改革方向,实施国进民退政策,恢复国有企业主导地位。在习近平上台之前的2012年,只有32%的银行贷款流向了国有企业。到2016年,国有企业获得了83%的贷款,中共并且迫使许多私营企业在管理决策中接受中共分支机构的干预,打击卓有成绩的民营企业家。 习近平的经济政策倒退,加上战狼外交遭致美国西方围堵孤立、高科技封锁和去风险化,再加上三年大疫情特别是2022年上海的残酷封城清零政策,中国经济遭受重创。原本国际国内预期,中国政府在放弃荒谬的动态清零后,中国经济将出现大幅度反弹,但是,这种期待成了巨大的肥皂泡,不仅反弹破灭,而且经济遭遇了可怕的下跌。 这些经济下行的基本状况及其数据如何?特别是与美国的对比,与过去的差别如何? 2023年中国GDP难于达成政府预定的目标,中美GDP差距扩大  日本经济新闻社和日经QUICK新闻汇总的中国经济学家调查显示,中国的2023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预测平均值为5%。比3个月前的上次调查降了0.5个百分点。 预期的幅度在4.5%~5.6%之间。在作出回答的29人中,至少有26人比上次调查时下调了预测值,占4成的12人的预测值降至4%。虽然  7~9月GDP预测平均值同比提高到4.4%。但整体上已经很难达到中国当局年初目标5%了。 2023年全年的数据要一个多月后才能公布。但从第三季来看,很明显中国进一步落后于美国。以人民币计算,中国名义GDP同比增长不到3.5%。以美元计算,由于人民币今年的贬值,中国名义GDP明显缩水。 相比之下,美国上季度的GDP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以上。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通货膨胀,但也要归功于持续的消费支出和制造业的复兴。 四十多年来从未有过的中国年度、季度经济增量低于美国的现象已经出现。近年来中美差距在GDP全球佔比上不断拉大。数据显示,2021年,中美GDP差距为5.2万亿美元,中国GDP佔比美国GDP约77%,达到历史高点;2022年,中美GDP差距扩大至7.47万亿美元,中国GDP佔比美国GDP约70%。2023年上半年数据显示,中美差距继续拉大,仅佔美国GDP约63%。 中国资金大规模流出 2023年9月,中国资金净流出额达到7年零8个月以来的最大规模,资金流出正在加速。有观点认为,由于外资企业的业务缩小和富裕阶层的资产转移,使得投资资金的外流加剧。人民币面临下行压力,监管也将加强。 9月份从中国的净流出资金为539亿美元,是2016年1月因人民币贬值等原因导致的资金外流…
Read More

推特上的中国:“清零”告终后,中国疫情跨入新未知领域

随着“新十条”的公布,中国三年来严格的新冠“清零”政策似乎画上句点。但随着放开,病例数的增长将不可避免,中国目前的医疗资源能否应对这些挑战是一些西方观察人士讨论的话题。而另一些人则关注,中国当局在未来的宣传中将如何描述过去三年里因极端防控措施而失去生命的普通人,是否会为他们的逝去负责? 中国当局周三(12月7日)宣布了十条防控新措施,包括不准随意对小区和街道实施临时封控,除老人和儿童机构等特殊场所外,不查检健康码等。外界普遍认为,尽管没有官方宣布,但“新十条”意味着“清零”的正式结束。 英国广播公司BBC驻华记者麦笛文(Stephen McDonell)写道:“我刚在街头就(防疫政策的)改变采访民众。北京现在的气氛真的是轻松愉悦的。终于,中国人能看到隧道尽头的光芒了。” 但过去三年来,中国将资源集中在了维持“清零”上,并没有为开放后的医疗需求等作准备。有专家认为,突然的“躺平”或许导致大量病患住院和死亡病例。 中国 : VOA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