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Category

News

464 posts
Read More

被打破的“中国梦”

长久以来,海珠区那些逼仄小巷一直吸引着中国的打拼一族,比如来自中国中部产茶山区的纺织工人谢潘(音)。 海珠区是中国最大的纺织品市场之一,工人宿舍和纺织厂坐落于色彩明亮的建筑之中,这些建筑间距很近,邻里之间从窗口能握手。这里曾经只有散落的村庄,但随着中国几十年前开放经济变成了制造业中心。政府承诺放宽管理,让人民追求自己的抱负,涌入海珠区的无数人正是为此而来。 去年,谢潘踏上了希望之旅,与其他来自湖北的工人一样,在南方大都市广州这个人口稠密区定居下来。他们在嘈杂的工厂中辛苦劳作,忙于制衣或是兜售家乡名小吃热干面。但几个月前我见到他时,他的希望已经变得渺茫。由于经济放缓,他已经两周无家可归,后来才凑钱以每月800多元的价格租了个10平米见方的单间。 “不是人人都有活干,”31岁的谢潘当时说道。他讲话轻声细语,由于常年在缝纫机前劳作而变得驼背。“没法一觉睡醒就去找工作。太累了。” 新闻简报:欢迎订阅新闻简报,包括每周四的“海外华人札记”专栏,获取全球重大资讯,了解美国华人社区热点话题。 后来情况变得更糟,严格的新冠封锁让工厂停工,面馆纷纷关门。到10月,谢潘被隔离了近一个月时间。 几周后,海珠区的民怨爆发了。当周末全国各地爆发反对新冠清零限制的抗议,数以百计的工人在周二违抗封锁规定,冲上海珠区街头,要求解封。他们拆除了街上的路障,还投掷玻璃瓶。当穿着防护服的警察穿过街巷,用警棍敲打盾牌时,他们喊道,“解封!” 这次爆发有力说明了世界上最严厉的防疫措施如何颠覆了中国人的生活。中国的强人领袖习近平正在扩大中共对民众的控制,其程度更甚于毛泽东时代。习近平将新冠“清零”的成功与他作为统治者的合法性捆绑到一起,强制“清零”已经压过自由开放精神的培养,哪怕后者正是让海珠区以及整个中国生气勃勃的原因。 这种转变撕毁了党与人民长期以来达成的社会契约。在1989年暴力镇压天安门的民主示威后,北京达成了一项不言而明的交易:人民要以限制政治自由为代价,换来生活的稳定和舒适。 但如今,这种稳定和舒适都受到了损害,限制却不断加码。据一项统计,11月下旬,近5.3亿人——也就是总人口的近40%——都处于某种形式的封锁之下。有人食不果腹,有人则因耽误救治丧生。 中国的安全机器已经开始镇压反对“清零”的示威活动,这是自天安门事件以来中国发生的最为广泛的抗议。全国各地的警方都在拘捕和威胁参与者。政府虽然没有公开回应这些抗议,但也试图通过放松限制来平息公愤,包括广州的部分解封。 但即便习近平能掩盖这些不满情绪,抗议所揭露的幻灭感可能依然存在。“清零”本身就已经表明,党能够且将会轻易和肆意地把自身意志强加于人民。对许多中国人来说,这种颐指气使动摇了他们不断进步的期望,也打击了他们冒险的抱负和意愿。 这种转变在中国南方最大的都市广州及毗邻的深圳可能表现得最为深刻。中国的市场改革正是从这里起步。今年早些时候,我与一位同事在该地区待了两周,以了解正在改变的社会契约如何助长了不满、放弃和焦虑——这些情绪都与习近平提倡的民族复兴必胜愿景南辕北辙。 谢潘上个月解除了隔离,就在冲突爆发前。他逃离了广州,不确定是否还会回来。“广州这个地方,确实,能不去就尽量不去。” 渺茫的希望 这一地区的吸引力在于它能给所有人希望。这里有农民工能去的工厂,有想一展手脚的程序员能去的科技大厂,还有给创业者的商铺。只要有坚韧和干劲,就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为了两个年幼的孩子,谢潘去年搬到广州,希望赚到更多钱。但当他来到这里,却发现了意料之外的麻烦。 由于经济放缓和封锁抑制了人们购新衣的需求,许多工厂已经减产。每天早上,谢潘都要挤过几乎密不透风的求职人群,与工厂老板就越来越低的计件工资讨价还价,这种工作包括给衬衫缝制下摆,或是给裙装打褶。8月时,如果有收入,他每天能赚到两三百元,但他听说疫情前别人的收入是这个数字的两倍。…
Read More

美大使:中国疫情发展很不确定 专家警告疫情恐恶化

就在中国官方发布优化防疫新10条之前,美国驻华大使勃恩斯(Nicholas Burns)7日上午以推特发出视频,向当地美国公民警告说,此刻中国疫情发展处于很不确定的时刻,并鼓励他们储备物资,以防遭封控。 勃恩斯在视频中说,很明显,此时中国的新冠疫情处于很不确定的时刻。过去一、两周在某些地区,政府放松核酸检测、允许确诊者在家隔离,但同时在其他地方仍在严格封控。大使馆方面会密切关注中国政府的防控措施,等着看接下来的情况如何发展。 勃恩斯说,中国已经走到必须开始做出某些决定的时间点,也许开始放松对疫情的限制,但“我们认为这个过程也许要好几个月的时间”。他还鼓励美国人备好水、饮用水、食物,以防被封控,无法外出采购。 同时,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全球卫生高级研究员黄严忠6日推文说,中国显然还没有为退出清零做好准备,但要预测将会发生什么还为时太早。他还引用一位著名的流行病学家的话说,世界可能即将见证新冠病毒在中国获得无数的发展机会。 (责编:凯迪) 资源 : RFA
Read More

中国当局压制大规模抗议,但抵抗余波犹存

在中国中部,学生们大声要求防疫政策公开透明,同时避免喊出一周前激怒中共的大胆口号。在上海,居民与地方当局协商成功,使小区免遭封锁。尽管受到官方压力,中国各地一群仍致力于捍卫公民发声权利的律师志愿者依然会接听抗议者焦虑的来电。 由于民众不满防疫措施,最近示威浪潮席卷中国,但有时骚乱中也会出现要求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下台的呼声。自那以后,警方出动大量警力防止抗议活动卷土重来,大规模抗议逐渐平息。此后,反对当局的低调抗议依然存在,这表明大型集会鼓舞了规模不大但人数依然可观的民众,其中包括学生、专业人士和蓝领工人在内。 对习近平和中共来说,这些局部抗议都构不成重大挑战。但它们表明民众不再那么害怕挑战官员,尽管是以更加谨慎、更有策略的方式。他们经常以中国的法律和政策承诺为武器,这种做法不太可能招致中共领导人的怒火。 “有人喊出来我的诉求,我就非常感激,非常感谢他们能够出来替我说话,”中国中部城市郑州的律师王胜生说。她帮助编制了一份包含十多位律师的名单,这些律师可以通过电话向上海和其他地方担心参加守夜和抗议活动而遭遇报复的人提供免费咨询。 “我相信这次表达人多,尤其是年轻人表达,后面还是会影响一个政策的变化,”她说。“我们相信这些决策者也不是铁板一块。” 11月下旬,西部新疆地区首府乌鲁木齐一场致命火灾引发了民众的愤怒,中国各地爆发了多起抗议。这是中国自1989年民主运动以来最大胆、最广泛的示威活动。 有广为传播的流言称,火灾中丧生的居民(官方统计为10人)是因封控措施才被困在公寓内,乌鲁木齐市政府对此予以坚决否认。但许多中国人不相信政府的说法,悲痛转变为对大规模封锁、核酸检测和出行限制的更广泛愤怒。在上海、北京和其他城市的示威中,一些抗议者要求习近平和中共放弃权力。 新闻简报:欢迎订阅新闻简报,包括每周四的“海外华人札记”专栏,获取全球重大资讯,了解美国华人社区热点话题。 那之后,中国政府双管齐下,一方面拘留部分抗议者,并警告想要抗议的人;另一方面让地方政府放弃一些引发民众不满的防疫规定。习近平尚未公开提及抗议,目前还不清楚这些异议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他的政策调整决定。但很多中国人似乎认为全国范围内的反抗起到了很大作用。他们现在可能会尝试以更小的方式保持施压。 “我认为民众将会协同一致,协调的程度将是低水平的,看起来更多是个人的和自发性的,但背地里也会有学习和交流,”研究中国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密歇根大学教授高敏(Mary Gallagher)表示。 “这就是政治压抑环境中的办法,”她说。“这的确能对地方政府施压,让他们不能封城。” 尽管中国有着庞大的威权政府,但地方抗议并不罕见。疫情前,这些抗议往往集中在政府征地、污染泄露和拖欠工资方面。自疫情以来,不满情绪的爆发此起彼伏。但地方动荡的新形态将在这个尤其敏感的时刻考验习近平政府,因为中国正寻求放松防疫限制,同时还要努力避免感染激增失控。 一段经《纽约时报》核实的视频显示,武汉大学的数以百计的学生在最近的一个雨夜集会,呼吁改变防疫政策。武汉是2019年底此次疫情首次出现的地方。“过程公开,信息透明,”他们撑着伞喊道。 这个相对温和的口号似乎经过了深思熟虑。该校一名学生表示,同学们对学校恢复线下教学的计划感到不满,这打乱了他们在限制下生活了几个月后离校回家的计划。这名因担心不良后果,只透露自己姓吴的学生说,他没有参加集会,但是看到了同学们分享的视频。他指出,没有一个抗议者拿着白纸,那已成为反抗政府的象征物。 吴同学说,学校后来做出了让步,允许学生离校回家,在网课和线下教学之间进行选择。 虽然中国的一些城市已经开始放松管控,但并非所有地方官员都这么做。尽管更多高级领导人希望对公众的不耐烦情绪表现出同情,但他们仍然承受着控制疫情的巨大压力。 周日下午,在上海的一个高档住宅区,居委会在一栋公寓楼出现新冠病例后,下令保安封锁小区入口。…
Read More

中国真正走向开放的最佳途径是什么?

全球超过六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中国。也就是说,在过去的三年里,有14亿人生活在采取了世界上最具侵入性的疫情监控措施的国家,为的是不惜一切代价限制新冠病毒的传播。 美国人,特别是右翼人士,在过去两年里把大量的时间和政治精力用于抱怨美国的防疫过度。但我们的限制措施与中国的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在美国,许多全州范围的居家令只持续了数周。没有一个超过三个月,而且大多数只是零星地执行。在上个月中国各地爆发抗议的时候,该国有三分之一的地区处于部分或完全封锁状态——工人困在隔离设施中,小区被封控,企业和学校关闭。 现在还无法断言这些抗议活动是否标志着中国疫情防控政策出现真正转变的开始——到目前为止,抗议活动不仅招致了警方的大规模镇压,也导致一些城市放松了限制措施。但对于世界各地充满兴趣又不无恐惧地关注着中国的旁观者来说,在世界上最后一个坚持新冠“清零”政策的大国,大规模的民众抗议活动似乎标志着一个全球性的转折点。几年来,许多公共卫生专家私下里都承认,控制和根除新冠的机会可能早在2020年的冬天就失去了。在这几年里,中国一直试图将病毒抵御于边境之外。 值得注意的是,它基本上还是成功的,三年来几乎完全平息了该病毒在境内的传播,这一努力使该国处于与世界其他大部分地区完全不同的疫情时间表上。这也使得将中国的情况进行类比的本能努力变得有些可疑。一些认为我们的疫情应对措施过度的美国人将中国发生的抗议视作对我们在疫苗接种后采取更自由放任之道的默默认同;那些可能认为美国做得还不够的人可能会将抗议活动视为一个迹象,表明相较于中国,美国最终还是做了正确的事情。 新闻简报:欢迎订阅新闻简报,包括每周四的“海外华人札记”专栏,获取全球重大资讯,了解美国华人社区热点话题。 但不管外界是怎么看,中国领导人所处的风险环境不同于今天的美国人。在美国,九成以上的民众可能至少感染过一次新冠病毒,65岁以上人口的疫苗接种率超过九成。他们面临的情况跟我们几年前有些类似,当时通过疫苗和感染获得的免疫力要低很多。最能预示接下来的情况的,可能是香港今年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命相遇——死亡率是英国或美国的两倍以上。 中国现在有九成的人接种了疫苗。但那里的感染者要少得多,而且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很低——80岁以上的人口当中完全接种率只有65.8%,这意味着中国有大量脆弱的、免疫力低下的人口。在保护民众方面,中国可以很多事情可以做,比如引进mRNA疫苗,这种疫苗似乎比国产疫苗的保护力跟佳,并加大为脆弱的老年人口接种疫苗的努力。与此同时,重新开放的风险仍然很大。只要重新开放了,无论如何,都有可能导致数百万人死亡。 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遭受疫情重击地区的人而言,不管常态的恢复有多么顺其自然,但解决这一困境从不是简单明晰的事。我们的新常态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几乎全民接种疫苗以及大规模死亡才得以实现。截至目前,2022年美国的新冠死亡率低于2020年和2021年的水平,但也没低太多,今年的死亡人数是2020年的三分之二,是2021年的一半。新冠预计将连续第三年成为美国第三大死亡原因,仅次于心脏病和癌症。 中国很可能遭遇类似情况,因为疫苗推广优先考虑的是年轻和健康的群体,而不鼓励老年和较脆弱的群体接种。(起初的疫苗仅被批准用于年轻和健康群体。)至少国际观察人士看不太懂这种做法的确切原因,他们可能会想,为何一个看上去十分威权的政府,在强制——哪怕只是非常积极地推广——老年群体接种疫苗上,会比一次性封锁多座城市数周时间还要困难。 或许就像抗议一样,这是一个迹象,说明党的控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紧;或许是政府错过了更积极推广疫苗的善意窗口;亦或许,这也可能表明,与政治自主相比,身体自主是一种不同但更加深刻的自由权利。或许中国政府比全世界其他国家都更不信任自己的疫苗,更担心疫苗的副作用。或许其更担心的是反复感染的累积效应,并在等待鼻喷疫苗的问世,这种疫苗不仅能缓解疾病的严重程度,也能阻断病毒传播。(此类疫苗在美国因官僚主义和研发瓶颈而推出受阻,但在中国已经获批,只是尚未大规模推广。)或许,中国就是更相信新冠“清零”可以永远有效,对抗疫取得非凡成果的政治叙事已经投入太多,以至于在习近平看来,改变路线是不可想象的。 现在可以想象了吗?本周,我的同事保罗·克鲁格曼写道,出现抗议意味着“中国输掉了防疫战争”,他强调,尽管疫情初期出现了种种表象,但现在,民主国家优于专制国家似乎已成必然,他也呼吁中国领导人认识到自己的路线错误,并做出改变。于洁(音)在《卫报》上指出,“新冠‘清零’不可持续,”重新开放“是平息公愤的唯一途径”。但在我个人看来,我敢说调整的程度会小得多,类似抗议发生前几周北京就已经提出的想法。 因为中国真正开放的最佳途径,应该就是香港应对奥密克戎的模式。自疫情开始以来到2022年2月中,该市一共仅报告了200多例死亡。到4月中,死亡人数已超过9000。就算大陆更积极地向老年群体提供mRNA疫苗能减少死亡,但从其他被认为基本没犯错的国家的经验来看,结束疫情紧急阶段的最优解可能照样还是会导致相当程度的混乱。 以日本为例,这是全球被称道最多的抗疫成功案例之一。在这个公历年,日本新冠死亡人数比疫情前两年之和还要高70%。在另一个总被引用的成功案例冰岛,2022年的新冠死亡人数是疫情前两年的五倍。澳大利亚的这个数字是六倍。今年1月,台湾报告的总死亡病例不到1000;今天,这个数字超过了1.4万。根据《经济学人》的精确追踪统计,新西兰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个疫情期间超额死亡率为负的国家,也就是说,该国自2020年来的死亡人数低于在没有SARS-CoV-2情况下的预期。然而即便在新西兰,过去一年也有叙事被颠覆:就在2022年1月,还只有52名新西兰人死于新冠;但现在,这一数字已超过2000人,是当时的40多倍。 在所有这些国家之中,今年新冠死亡率的快速增长都来自非常低的、可能不可持续的基线,但即便如此,它们也表明了一个惊人的情况。缓解措施很重要,特别是在疫苗到达之前,随后接种疫苗变得更为重要。但是,在任何一个特定的国家,真正彻底战胜疫情的梦想——或者甚至通过普及疫苗接种将病毒控制住足够长的时间,以充分保护民众——都胜不过疾病本身。最终,疫情在每个国家都暴发了。 或者说几乎每个国家。在疫情期间,许多国际观察人士质疑中国官方关于疫情死亡人数数据的可靠性。但考虑到全球背景,即使修正其不可靠性,这一数据仍然相当惊人:今年1月,中国报告的新冠死亡总人数不到5000人。如今,这一数字刚刚超过5000。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在其疫情政策开始崩溃的这一年里,官方登记的死亡人数仅为500人。总的来说,在三年多的时间里,该国官方报告的感染病例只有160万例,虽然肯定是严重低估了,但这表明,该国只有千分之一的人曾经感染过新冠。在美国,我们的人口中死于这种疾病的比例都要比这个高——总数接近110万人。 这并不是说中国的永久性封锁是一种更好的模式,也不是说有哪个大国希望或应该争取能像中国那样。但是两种方法之间非黑即白的对比其实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 在美国,人们有时说的“封锁”是指“强制佩戴口罩”和“关闭学校”,有时只是“广泛检测”,即使相对温和的缓解措施也会在政治和社会上产生负面影响。但是,限制持续传播最明显的工具并不特别引人注目:投资改善空气质量和提高工作场所安全标准、带薪病假、积极推广上呼吸道疫苗,以及重视老年人的脆弱性。在美国高到令人不安的死亡率中,老年人占了约90%。在中国,根据牛津大学政府应对追踪器计算的“严格指数”,疫情政策直到2021年夏天才明显比美国和英国更加严格,中国现在面临艰难选择,不是因为这些限制措施的有效性,而是因为与前者不相关的疫苗推广和效力方面的问题。 当世界上大多数用疫苗武装起来的国家放弃积极的缓解措施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无奈之举——让真相大白于天下,承认病毒已在不可挽回地传播,而且民众已经获得相当大的自然免疫力,承认尽管持续感染令人遗憾,但接种疫苗和治疗可以减弱影响。在中国,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都要少得多,抗议似乎更像是在表达纯粹的疫情疲劳。按照中国自己的标准,中国的“清零”政策并没有真正失败。但是无论如何,这个国家对它已经失去了耐心。…
Read More

欧盟就中国对立陶宛贸易限制和专利议题状告世贸

路透社报道称,欧盟委员会发表声明说,「在这两起案件中,中国的措施对欧洲商业造成高度伤害」,立陶宛的案子则对欧洲内部市场运作造成冲击。 中国是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严重弱化之际,这起讼事将对WTO带来棘手的挑战。 立陶宛因为加强和台湾的关系,遭中国施加贸易限制。北京当局否认对立陶宛采取胁迫措施。 但自中国当局开始阻挠立陶宛进口后,过去一年来,立陶宛对中国出口大幅减少80%。 广告 据欧盟委员表示,中国今年2月以卫生因素为由,对立陶宛的酒类、牛肉、乳制品、木材、泥炭和小麦祭出禁令,师出无名。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订阅 报道续称,欧盟委员会今年稍早和中国进行咨商,但无疾而终。 至于在专利方面,中国法院在2020年8月的裁定,阻止欧盟高科技专利所有权人在欧洲法院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 欧盟委员会指出,中国制造商利用这些禁诉令,施压要求专利所有权人,赋予他们便宜取得欧洲技术的管道。 据悉,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构(DSB)将在20日讨论欧盟的这项请求。另据欧盟委员会声明稿指出,中国可以反对设立专家小组一次。若中国反对,欧盟将重新提出请求,小组将在2023年1月30日的DSB会议上成立,小组程序可持续一年半之久。 本文截稿前,中国官方尚未针对欧盟委员会的声明做出相关回应。 资源 : RFI
Read More

中国“新十条”新冠防疫措施:未提坚持清零 首次明确具备条件可居家隔离

中国政府在稍早前“二十条”的基础上发布十条进一步放宽新冠病毒病(COVID-19)防疫措施规定,其中包括首次明确将强制集中隔离改为具备条件可居家隔离;以绝对的用词称“严禁以各种方式封堵消防通道、单元门、小区门”。 中国国务院星期三(12月7日)发布的公告并未再提及“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要求不得采取各种形式的临时封控、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等。 中国在11月发布“二十条”疫情管理优化措施后,疫情呈反弹趋势,发生在新疆乌鲁木齐一处被封控住宅区的大火更引发了上海等地的大规模抗议,民众反对维持“动态清零”政策下的各种限制人身自由作为。 不过,国务院的这份公告并未提及放宽入境隔离检疫。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言人米锋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对于有关入境人员管理等“外防输入”措施是否放宽这一问题,当局“将依法依规逐步推进”。 “新十条”措施也要求保证药物供应,提高老年人疫苗接种比例。 中国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在谈论“新十条”措施的记者会上说:“目前,变异株致病力和毒力明显减弱,全人群疫苗完全接种率已超过90%,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明显提升。” “这次的优化……是防控政策持续优化的举措,通过加强全人群特别是老年人群免疫接种,加强药物和医疗资源的准备等,进一步提升防控能力,为今后继续优化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最终战胜疫情提供条件和保障。” 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研究院主任曾锐生教授(Prof Steve Tsang)接受BBC采访时说:“(发布新规定的)时机颇明确地说明这是针对一个多星期以前的示威所作出的协调回应之一。” 香港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认为,“新十条”无疑已向放宽管控走前一步,但当局并未说明是否放弃“动态清零”,恐怕将造成一定的混乱。 金冬雁对BBC中文说:“最重要的是思想上比较混乱,第二是理念没跟大家讲清楚,上边想做什么,下边不知道。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曾锐生教授则说,中共中央总书记兼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动态清零”视为在其领导下,中国相比于西方存在着制度优越性的证明。没有人能劝阻习近平放弃“动态清零”,他也不会聆听民间沮丧的声音。中国政府官员也宁可宣称新冠病毒流行变种奥密克戎(Omicron)的致病性减弱,情况有变,因而改善了政策,而非承认他们决策出错。 面对严格的“清零”防疫政策开始逐渐松动,民众看法不一。 流亡在土耳其的维吾尔人塞拉菲的母亲和四个兄弟姐妹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的火灾中丧生,她将他们的死亡归咎于政府。 “新十条”内容 这份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名义发布的公告明确: 此文包含[social_media_site}提供的内容。由于这些内容会使用曲奇或小甜饼等科技,我们在加载任何内容前会寻求您的认可。…
Read More

专访德国卫生专家: 中国走上了他国的防疫之路

德国之声:中国政府今天(12月7日)公布了新冠防疫的“新十条”规定,包括不再进行全员核酸检测,减少检测范围和频次,不搞大范围封控,允许居家隔离而不必集中隔离等。作为公共卫生专家,您看到这样放松限制的变化有何感想?  泽布:可以说,中国现在走上了一条很多其他国家早已走过的路。您提到的这些措施是适合中国目前情况的。当然不能一下子放弃所有的防疫措施,比如像我们在欧洲国家甚至在讨论取消隔离义务等。中国与我们不同的情况是,居民中的大部分人还没有感染过新冠病毒。在此背景下,放松限制是会带来一些问题的。   中国现在的出发点是,认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在重症、死亡率等方面的后果不那么可怕。在居民已建立起免疫保护的地方是这样的,比如已多次注射疫苗、打过加强针或感染过病毒,而不是说奥密克戎本身变得多弱。在中国,很多人没有接触过新冠病毒,因此整体的免疫能力可能不如在其他国家。  德国之声:新计划中的一点是提高老年人接种疫苗的速度和比例。老年人接种比例不够高是中国令人担心的一个情况。对这个群体来说,现在逐步放开是否意味着感染风险增高?  泽布:这一点非常重要。加快老年人和有基础病人群的接种步伐,对能否建立免疫保护非常关键。中国有能力做这件事,尤其是提高加强针的接种比例,这项功课一定要做好,而且希望能尽快。因为对老人、有呼吸道和循环系统疾病的人来说,感染新冠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引起重症乃至死亡。中国的这个风险目前是高于其他国家。  播放视频 2:12 min 上海老年人如何看待动态清零? 德国之声:中国官方现在向民众传递的一个信息是,奥密克戎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但按我理解,您认为在中国不能这样说?  泽布:奥密克戎的传染性很强,能够快速传播。当它在一个很多人已经打过疫苗、感染或多次感染过的群体中传播,据现在的观察症状相对轻微,但前提是患者打过疫苗或已经感染过。而中国的情况不是这样,因此奥密克戎在中国有可能仍是一种危险的病毒,尽管它本身的致病性可能略有降低。以香港为例,我们可以看到,那一波奥密克戎疫情在很短时间内导致了很多重症。中国领导层肯定了解可能会出现这种风险,因此,这对决策者和医疗系统将是一个考验。  德国之声:中国现在计划减少核酸检测,同时放松防疫限制。这样的话,是不是有越来越多的感染不会被发现? 泽布:是的。中国迄今的检测方式最大化地检出了感染者,但长期来看这种方式意义不大,也不可能一直坚持下去。因此减少核酸检测、有针对性的检测是更恰当的,例如在特定场合、对特定人群、老年人进行检测。长期、反复的全民检测、到任何地方都要求阴性检测结果,确实是有些夸张的,况且也要考虑经济因素。  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是,一些感染者发现不了。中国会出现更多的感染,基于目前的变异株我无法设想会有另一种情况。因此重要的是让民众了解,什么情况下应该去做检测、什么时候应该自我隔离,同时重点检测高风险的人群。  播放视频 2:24 min 疫情之下…
Read More

CNN报道:中国已经在海外设立100多个警察局

总部位于西班牙马德里的人权组织“保护卫士”(Safeguard Defenders)表示,自从9月首次揭露中国政府在世界各地设立54所此类警察局以来,又发现中国在海外运作另外48个警察局的证据。 “保护卫士”提出的新指控包括:中国海外警察局卧底特工在巴黎郊区胁迫一名中国公民返国,且中国当局专门招募特工完成此类任务。之前已被揭露另有两名中国流亡人士在欧洲被强行遣返,一名在塞尔维亚,另一名在西班牙。 “保护卫士”整理开放来源的中国官方文件,寻找中国涉嫌侵犯人权的证据,并表示已确定中国公安部旗下4个不同的警察管辖区在至少53个国家执行任务,横跨全球各地,表面上是要协助当地侨民。 中国否认在境外设立未申报的警察局,中国外交部11月曾告诉CNN:“我们希望有关方面停止炒作,制造紧张局势。以此作为借口抹黑中国是不可接受的。” 广告 然而,“保护卫士”的最新报告称,它调查的一个警察网络曾为最初21所海外警察局雇用了135人。“保护卫士”还拿到斯德哥尔摩的中国海外警察局一名雇员的3年合约。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赖斯(Ned Price)日前在媒体简报会被问及此事时表示:相关报导指中国官员把手伸到海外,在世界各地骚扰、监控并威胁人民,包括让在美国批评北京当局的人士噤声。美国非常严肃看待此问题,会持续关切中国的跨国压迫手段。 资源 : RFI
Read More

习近平到访沙特 中国在波斯湾布局

习近平今天达到沙特首都利雅得,到访这个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国,要加强与中国石油供应国的关系,受到沙特隆重接待。 习近平与沙特国王萨勒曼举行双边会晤,沙特王储穆罕默德 本 萨勒曼参加,他掌握该国实权。萨勒曼国王与习近平共同主持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有14个海湾阿拉伯国家元首参加,或将讨论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区问题。 20多年来中国不断加大在沙特投资力度,主要购买石油,多年来是沙特最大的石油买家,1/4沙特石油出口中国。中国是沙特最大的贸易伙伴,现在在沙特直接投资高达1065亿美元, 广告 本次双方预计会签署十多项协议,预计高达292亿美元的经贸协议,涉及安全,能源领域的投资备忘录和协议,包括在沙特进行基础建设,汽车制造,旅游和武器等行业。 此前习近平在2016年到访沙特和伊朗,显示中国外交进入传统上与西方交流更多的国家。6年后的今天习近平再次到访沙特,进一步在海湾地区布局,受到最近几年对西方心存戒心沙特王国的欢迎。 沙特寻求多元化关系 目前沙特和其他海湾国家寻求伙伴关系的多元化,与中国和俄罗斯加大互动和经贸交往,对此美国保持保留态度,一些海湾国家与中国在5G技术等敏感领域合作,让美国表示关注。 最近20年来中国与沙特在战略领域合作加深。在新疆维吾尔人权、香港国安法等议题上,沙特阿拉伯为中国辩护。而中国对沙特阿拉伯入侵也门、与卡塔尔断交、暗杀记者卡舒吉等问题上也没有公开发表评论。 与美国关系紧张 分析指出本次习近平到访沙特,正值沙特与美国关系进入低谷时期,就是在今年10月沙特和俄罗斯带头坚持减少原油生产,以保持高油价。曾经期望沙特增加石油生产的美国对沙特与俄罗斯在该问题上的步调一致表示失望,美国指责利雅得继续保持原油高价格从而支持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对此利雅得否认,表示这主要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 此前沙特流亡记者卡舒吉被杀,美国情报部门认为沙特王储涉嫌参与谋划,这引发美国与沙特关系紧张,沙特也受到国际社会谴责。 虽然今年7月美国总拜登到访沙特,表示美国不会离开该地区而让中国,俄罗斯或者伊朗势力进入,但是越来越多的海湾国家不再相信该承诺,寻求多元化,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 而本次习近平到访沙特或让美国不满,主要是沙特是美国在该地区的有长期特殊关系,就是从二战之后执行“石油换取安全”。 中国沙特问题专家塔米米(Naser al-Tamimi)分析认为沙特靠近中国,寻求加深两国经贸关系,但也不会远离美国,毕竟沙特离不开美国的安全保护,这是中国无法提供的。更何况中国与伊朗关系密切,而伊朗是沙特的头号敌人。沙特主要寻求在经济和外交领域的更加多元化关系发展。…
Read More

中国11月进出口贸易双双大跌,中国对美出口锐减25%   

中国海关周三(12月7日)报告说,中国11月份的进出口双双大幅度下降,跌幅超过了专家们之前的预测。出口降幅接近9%,进口降幅超过10%。这样大的跌幅在过去数十年中是很少见的。 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国内外需求下降,生产链受到清零抗疫政策的严重冲击,以及中国持续的房地产行业的整体衰退给中国经济造成的巨大压力。 路透社指出,中国进出口的实际下滑幅度大大超出了市场的预期。经济学家们预测,出口下降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消费者和企业会随着央行收紧银根遏制通胀的步调而减少开支,全球贸易规模将会出现急速的萎缩。 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11月出口年比下降8.7%,为2961亿美元,而10月份的跌幅只有0.3%,这是2020年2月以来最糟糕的表现。路透社周一发布的专家预测跌幅是3.5%。 进口商品大幅度下降了10.6%,为2262亿美元,而10月份的降幅仅为0.7%。专家预测的跌幅是6%。当月的进出口总额为5223.4亿美元,下降9.5%。 进口跌幅超过出口跌幅导致中国贸易顺差进一步缩小,从10月份的852亿美元减少至698亿美元,降幅2.5%。这是今年四月上海封城以来最低的数字,超过了专家预测的781亿美元。 美中贸易也出现了大幅度下滑。中国对美国的出口11月年比下降25.4%,至408亿美元,从美国的进口下降7.3%,至165亿美元。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因此而出现大幅度收缩,降幅34.1%,至243亿美元。 路透社说,中国的出口走软今年八月以来就已经浮现。这跟许多国家通胀飙升、利率收紧和乌克兰危机有着很大的关系,全球经济已经处于衰退的边缘。 伦敦经济研究机构凯投宏观的高级中国经济学家朱利安·埃文斯-普里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认为,在未来几个月,出口可能会继续萎缩。 路透社引用他的话说,“疫情防控的放开会给出口货物运输带来有限的推动,但这已经不再是影响制造业完成订单的主要障碍。” “更大的影响来自全球对中国货物需求的下降,下降的原因是疫情时代需求的逆转和即将到来的全球经济衰退”,朱利安·埃文斯-普里查德说。 中国官媒周三报道说,中共政治局在前一天开会讨论了中国经济面临的日益加大的压力,会议强调北京明年的工作重点是稳定经济增长,推动内需和对外开放。 总部设在香港的证券公司国泰君安国际的首席经济学家周浩表示,“周二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指出,内需将是明年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财政政策将保持对需求的支持力度。” 资源 : VOA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