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Category
World News
340 posts
欧盟就中国对立陶宛贸易限制和专利议题状告世贸
路透社报道称,欧盟委员会发表声明说,「在这两起案件中,中国的措施对欧洲商业造成高度伤害」,立陶宛的案子则对欧洲内部市场运作造成冲击。 中国是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严重弱化之际,这起讼事将对WTO带来棘手的挑战。 立陶宛因为加强和台湾的关系,遭中国施加贸易限制。北京当局否认对立陶宛采取胁迫措施。 但自中国当局开始阻挠立陶宛进口后,过去一年来,立陶宛对中国出口大幅减少80%。 广告 据欧盟委员表示,中国今年2月以卫生因素为由,对立陶宛的酒类、牛肉、乳制品、木材、泥炭和小麦祭出禁令,师出无名。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订阅 报道续称,欧盟委员会今年稍早和中国进行咨商,但无疾而终。 至于在专利方面,中国法院在2020年8月的裁定,阻止欧盟高科技专利所有权人在欧洲法院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 欧盟委员会指出,中国制造商利用这些禁诉令,施压要求专利所有权人,赋予他们便宜取得欧洲技术的管道。 据悉,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构(DSB)将在20日讨论欧盟的这项请求。另据欧盟委员会声明稿指出,中国可以反对设立专家小组一次。若中国反对,欧盟将重新提出请求,小组将在2023年1月30日的DSB会议上成立,小组程序可持续一年半之久。 本文截稿前,中国官方尚未针对欧盟委员会的声明做出相关回应。 资源 : RFI
中国“新十条”新冠防疫措施:未提坚持清零 首次明确具备条件可居家隔离
中国政府在稍早前“二十条”的基础上发布十条进一步放宽新冠病毒病(COVID-19)防疫措施规定,其中包括首次明确将强制集中隔离改为具备条件可居家隔离;以绝对的用词称“严禁以各种方式封堵消防通道、单元门、小区门”。 中国国务院星期三(12月7日)发布的公告并未再提及“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要求不得采取各种形式的临时封控、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等。 中国在11月发布“二十条”疫情管理优化措施后,疫情呈反弹趋势,发生在新疆乌鲁木齐一处被封控住宅区的大火更引发了上海等地的大规模抗议,民众反对维持“动态清零”政策下的各种限制人身自由作为。 不过,国务院的这份公告并未提及放宽入境隔离检疫。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言人米锋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对于有关入境人员管理等“外防输入”措施是否放宽这一问题,当局“将依法依规逐步推进”。 “新十条”措施也要求保证药物供应,提高老年人疫苗接种比例。 中国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在谈论“新十条”措施的记者会上说:“目前,变异株致病力和毒力明显减弱,全人群疫苗完全接种率已超过90%,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明显提升。” “这次的优化……是防控政策持续优化的举措,通过加强全人群特别是老年人群免疫接种,加强药物和医疗资源的准备等,进一步提升防控能力,为今后继续优化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最终战胜疫情提供条件和保障。” 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研究院主任曾锐生教授(Prof Steve Tsang)接受BBC采访时说:“(发布新规定的)时机颇明确地说明这是针对一个多星期以前的示威所作出的协调回应之一。” 香港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认为,“新十条”无疑已向放宽管控走前一步,但当局并未说明是否放弃“动态清零”,恐怕将造成一定的混乱。 金冬雁对BBC中文说:“最重要的是思想上比较混乱,第二是理念没跟大家讲清楚,上边想做什么,下边不知道。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曾锐生教授则说,中共中央总书记兼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动态清零”视为在其领导下,中国相比于西方存在着制度优越性的证明。没有人能劝阻习近平放弃“动态清零”,他也不会聆听民间沮丧的声音。中国政府官员也宁可宣称新冠病毒流行变种奥密克戎(Omicron)的致病性减弱,情况有变,因而改善了政策,而非承认他们决策出错。 面对严格的“清零”防疫政策开始逐渐松动,民众看法不一。 流亡在土耳其的维吾尔人塞拉菲的母亲和四个兄弟姐妹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的火灾中丧生,她将他们的死亡归咎于政府。 “新十条”内容 这份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名义发布的公告明确: 此文包含[social_media_site}提供的内容。由于这些内容会使用曲奇或小甜饼等科技,我们在加载任何内容前会寻求您的认可。…
专访德国卫生专家: 中国走上了他国的防疫之路
德国之声:中国政府今天(12月7日)公布了新冠防疫的“新十条”规定,包括不再进行全员核酸检测,减少检测范围和频次,不搞大范围封控,允许居家隔离而不必集中隔离等。作为公共卫生专家,您看到这样放松限制的变化有何感想? 泽布:可以说,中国现在走上了一条很多其他国家早已走过的路。您提到的这些措施是适合中国目前情况的。当然不能一下子放弃所有的防疫措施,比如像我们在欧洲国家甚至在讨论取消隔离义务等。中国与我们不同的情况是,居民中的大部分人还没有感染过新冠病毒。在此背景下,放松限制是会带来一些问题的。 中国现在的出发点是,认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在重症、死亡率等方面的后果不那么可怕。在居民已建立起免疫保护的地方是这样的,比如已多次注射疫苗、打过加强针或感染过病毒,而不是说奥密克戎本身变得多弱。在中国,很多人没有接触过新冠病毒,因此整体的免疫能力可能不如在其他国家。 德国之声:新计划中的一点是提高老年人接种疫苗的速度和比例。老年人接种比例不够高是中国令人担心的一个情况。对这个群体来说,现在逐步放开是否意味着感染风险增高? 泽布:这一点非常重要。加快老年人和有基础病人群的接种步伐,对能否建立免疫保护非常关键。中国有能力做这件事,尤其是提高加强针的接种比例,这项功课一定要做好,而且希望能尽快。因为对老人、有呼吸道和循环系统疾病的人来说,感染新冠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引起重症乃至死亡。中国的这个风险目前是高于其他国家。 播放视频 2:12 min 上海老年人如何看待动态清零? 德国之声:中国官方现在向民众传递的一个信息是,奥密克戎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但按我理解,您认为在中国不能这样说? 泽布:奥密克戎的传染性很强,能够快速传播。当它在一个很多人已经打过疫苗、感染或多次感染过的群体中传播,据现在的观察症状相对轻微,但前提是患者打过疫苗或已经感染过。而中国的情况不是这样,因此奥密克戎在中国有可能仍是一种危险的病毒,尽管它本身的致病性可能略有降低。以香港为例,我们可以看到,那一波奥密克戎疫情在很短时间内导致了很多重症。中国领导层肯定了解可能会出现这种风险,因此,这对决策者和医疗系统将是一个考验。 德国之声:中国现在计划减少核酸检测,同时放松防疫限制。这样的话,是不是有越来越多的感染不会被发现? 泽布:是的。中国迄今的检测方式最大化地检出了感染者,但长期来看这种方式意义不大,也不可能一直坚持下去。因此减少核酸检测、有针对性的检测是更恰当的,例如在特定场合、对特定人群、老年人进行检测。长期、反复的全民检测、到任何地方都要求阴性检测结果,确实是有些夸张的,况且也要考虑经济因素。 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是,一些感染者发现不了。中国会出现更多的感染,基于目前的变异株我无法设想会有另一种情况。因此重要的是让民众了解,什么情况下应该去做检测、什么时候应该自我隔离,同时重点检测高风险的人群。 播放视频 2:24 min 疫情之下…
CNN报道:中国已经在海外设立100多个警察局
总部位于西班牙马德里的人权组织“保护卫士”(Safeguard Defenders)表示,自从9月首次揭露中国政府在世界各地设立54所此类警察局以来,又发现中国在海外运作另外48个警察局的证据。 “保护卫士”提出的新指控包括:中国海外警察局卧底特工在巴黎郊区胁迫一名中国公民返国,且中国当局专门招募特工完成此类任务。之前已被揭露另有两名中国流亡人士在欧洲被强行遣返,一名在塞尔维亚,另一名在西班牙。 “保护卫士”整理开放来源的中国官方文件,寻找中国涉嫌侵犯人权的证据,并表示已确定中国公安部旗下4个不同的警察管辖区在至少53个国家执行任务,横跨全球各地,表面上是要协助当地侨民。 中国否认在境外设立未申报的警察局,中国外交部11月曾告诉CNN:“我们希望有关方面停止炒作,制造紧张局势。以此作为借口抹黑中国是不可接受的。” 广告 然而,“保护卫士”的最新报告称,它调查的一个警察网络曾为最初21所海外警察局雇用了135人。“保护卫士”还拿到斯德哥尔摩的中国海外警察局一名雇员的3年合约。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赖斯(Ned Price)日前在媒体简报会被问及此事时表示:相关报导指中国官员把手伸到海外,在世界各地骚扰、监控并威胁人民,包括让在美国批评北京当局的人士噤声。美国非常严肃看待此问题,会持续关切中国的跨国压迫手段。 资源 : RFI
习近平到访沙特 中国在波斯湾布局
习近平今天达到沙特首都利雅得,到访这个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国,要加强与中国石油供应国的关系,受到沙特隆重接待。 习近平与沙特国王萨勒曼举行双边会晤,沙特王储穆罕默德 本 萨勒曼参加,他掌握该国实权。萨勒曼国王与习近平共同主持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有14个海湾阿拉伯国家元首参加,或将讨论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区问题。 20多年来中国不断加大在沙特投资力度,主要购买石油,多年来是沙特最大的石油买家,1/4沙特石油出口中国。中国是沙特最大的贸易伙伴,现在在沙特直接投资高达1065亿美元, 广告 本次双方预计会签署十多项协议,预计高达292亿美元的经贸协议,涉及安全,能源领域的投资备忘录和协议,包括在沙特进行基础建设,汽车制造,旅游和武器等行业。 此前习近平在2016年到访沙特和伊朗,显示中国外交进入传统上与西方交流更多的国家。6年后的今天习近平再次到访沙特,进一步在海湾地区布局,受到最近几年对西方心存戒心沙特王国的欢迎。 沙特寻求多元化关系 目前沙特和其他海湾国家寻求伙伴关系的多元化,与中国和俄罗斯加大互动和经贸交往,对此美国保持保留态度,一些海湾国家与中国在5G技术等敏感领域合作,让美国表示关注。 最近20年来中国与沙特在战略领域合作加深。在新疆维吾尔人权、香港国安法等议题上,沙特阿拉伯为中国辩护。而中国对沙特阿拉伯入侵也门、与卡塔尔断交、暗杀记者卡舒吉等问题上也没有公开发表评论。 与美国关系紧张 分析指出本次习近平到访沙特,正值沙特与美国关系进入低谷时期,就是在今年10月沙特和俄罗斯带头坚持减少原油生产,以保持高油价。曾经期望沙特增加石油生产的美国对沙特与俄罗斯在该问题上的步调一致表示失望,美国指责利雅得继续保持原油高价格从而支持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对此利雅得否认,表示这主要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 此前沙特流亡记者卡舒吉被杀,美国情报部门认为沙特王储涉嫌参与谋划,这引发美国与沙特关系紧张,沙特也受到国际社会谴责。 虽然今年7月美国总拜登到访沙特,表示美国不会离开该地区而让中国,俄罗斯或者伊朗势力进入,但是越来越多的海湾国家不再相信该承诺,寻求多元化,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 而本次习近平到访沙特或让美国不满,主要是沙特是美国在该地区的有长期特殊关系,就是从二战之后执行“石油换取安全”。 中国沙特问题专家塔米米(Naser al-Tamimi)分析认为沙特靠近中国,寻求加深两国经贸关系,但也不会远离美国,毕竟沙特离不开美国的安全保护,这是中国无法提供的。更何况中国与伊朗关系密切,而伊朗是沙特的头号敌人。沙特主要寻求在经济和外交领域的更加多元化关系发展。…
中国11月进出口贸易双双大跌,中国对美出口锐减25%
中国海关周三(12月7日)报告说,中国11月份的进出口双双大幅度下降,跌幅超过了专家们之前的预测。出口降幅接近9%,进口降幅超过10%。这样大的跌幅在过去数十年中是很少见的。 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国内外需求下降,生产链受到清零抗疫政策的严重冲击,以及中国持续的房地产行业的整体衰退给中国经济造成的巨大压力。 路透社指出,中国进出口的实际下滑幅度大大超出了市场的预期。经济学家们预测,出口下降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消费者和企业会随着央行收紧银根遏制通胀的步调而减少开支,全球贸易规模将会出现急速的萎缩。 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11月出口年比下降8.7%,为2961亿美元,而10月份的跌幅只有0.3%,这是2020年2月以来最糟糕的表现。路透社周一发布的专家预测跌幅是3.5%。 进口商品大幅度下降了10.6%,为2262亿美元,而10月份的降幅仅为0.7%。专家预测的跌幅是6%。当月的进出口总额为5223.4亿美元,下降9.5%。 进口跌幅超过出口跌幅导致中国贸易顺差进一步缩小,从10月份的852亿美元减少至698亿美元,降幅2.5%。这是今年四月上海封城以来最低的数字,超过了专家预测的781亿美元。 美中贸易也出现了大幅度下滑。中国对美国的出口11月年比下降25.4%,至408亿美元,从美国的进口下降7.3%,至165亿美元。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因此而出现大幅度收缩,降幅34.1%,至243亿美元。 路透社说,中国的出口走软今年八月以来就已经浮现。这跟许多国家通胀飙升、利率收紧和乌克兰危机有着很大的关系,全球经济已经处于衰退的边缘。 伦敦经济研究机构凯投宏观的高级中国经济学家朱利安·埃文斯-普里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认为,在未来几个月,出口可能会继续萎缩。 路透社引用他的话说,“疫情防控的放开会给出口货物运输带来有限的推动,但这已经不再是影响制造业完成订单的主要障碍。” “更大的影响来自全球对中国货物需求的下降,下降的原因是疫情时代需求的逆转和即将到来的全球经济衰退”,朱利安·埃文斯-普里查德说。 中国官媒周三报道说,中共政治局在前一天开会讨论了中国经济面临的日益加大的压力,会议强调北京明年的工作重点是稳定经济增长,推动内需和对外开放。 总部设在香港的证券公司国泰君安国际的首席经济学家周浩表示,“周二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指出,内需将是明年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财政政策将保持对需求的支持力度。” 资源 : VOAChinese
中国为何难弃清零 或因恐爆确诊海啸
在中国多地爆发白纸运动,民众开始勇于表达对清零政策的看法后,中国官方正逐渐放宽原本过于严格的封控手段,但根据模型分析,如果中国放弃清零,恐将面临大规模染疫与死亡的危机。 广告 据台媒上报今天7日援引「科学」(Science)网站,模型显示中国仍欠缺与病毒共存的准备,松绑控管后可能引发大规模染疫,导致医疗机构不堪负荷、死亡人数也将大幅增加。新西兰欧塔哥大学(University of Otago)公卫科学家威尔森(Nick Wilson)表示,目前中国疫苗接种率不足,且未采用防疫力最佳的疫苗;此外,官方对于如何从消灭病毒转向与病毒共存的公众沟通也不足。 威尔森表示,反观新西兰等同样在疫情初期采取清零政策的国家,则是利用这段时间,争取提升疫苗接种率、增加抗病毒药品存量与强化重症照护能量。 报导指出,一篇今年5月登载于「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期刊的研究结果显示,若在今年3月时松绑清零政策,中国将于半年内面临「确诊海啸」,估计将有1.12亿人染疫,其中有270万名重症患者,并将有160万人死亡,在疫情最高峰,加护病房床位需求将达100万床,是目前全中国总量的15倍之多。 位于英国伦敦的分析公司Airfinity则在11月28日公布最新报告,指出中国面对疫情仍脆弱不堪,此时若放弃清零,在83天之内将会有1.67亿至2.79亿人确诊,死亡人数则将介于130万至210万之间。 广告 报导表示,这也许就是中国虽采取逐步放宽管控,但迟迟未改变防疫政策走向的原因。不具名的中国科学家则表示,中国政府目前的作法,除了有助缓解社会在严格管控下的疲乏,也能减轻经济负担,预期未来会有更多限制获得松绑。 资源 : RFI
朔尔茨:“中国的崛起不是孤立北京的理由”
德国总理朔尔茨对孤立中国以及世界上新阵营的形成提出了警告。与此同时,朔尔茨也对中国的权力要求提出了警告。 广告 据德国电视一台和《法兰克福汇报》报道,朔尔茨在政治杂志《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上用德文和英文发表文章,反驳了世界正在进入美中两极化新时代的评估。他写道,“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冷战后的全球化阶段,中国也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参与者”,象它在世界历史上早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那样。他警告不要孤立中国。“中国的崛起既不是孤立北京的理由,也不是限制合作的理由。” 他补充说,但同时,中国不断增长的实力并不能成为在亚洲和其他地区提出霸权主义主张的理由。因此,在访问北京期间,他对南中国海和台湾海峡日益严重的不安全状况表示了关切,并提到了中国在人权和个人自由方面的立场。他写道:“尊重基本权利和自由永远不可能是一个国家的’内政’,因为联合国的所有成员国都承诺维护这些权利和自由。” 这位社民党籍总理还敦促中国遵守联合国的规则,为欧洲公司和中国公司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他批评说,“中国在这方面做得太少了,而且明显地走上了一条孤立和远离开放的道路。” 广告 他还指出,世界上其他地区现在正在发展,这些地区完全有权利抓住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也有权利要求在全球问题上有更大的发言权。德国和欧盟正在投资于与非洲、亚洲、加勒比和拉丁美洲国家的新伙伴关系,其背景也是试图使德国和欧洲经济更独立于中国。 资源 : RFI
中国发布防疫“新十条”进一步放松新冠疫情管控措施
2022年12月7日,中国国务院发布针对新冠疫情的“新十条”,进一步放宽防疫管控。其中措施包括允许无症状或轻症人士居家隔离,要求保证药物供应及提高老年人疫苗接种比例,并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健康码等。 而此前的11月底,中国多地曾爆发“反清零”抗议潮,随后中国政府开始放松防疫政策。 在新措施未公布前,有北京市民担心,放开防疫措施会增加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不少人前往药店排队抢购检测包和感冒药。 中国 : BBCNews
推特上的中国:“清零”告终后,中国疫情跨入新未知领域
随着“新十条”的公布,中国三年来严格的新冠“清零”政策似乎画上句点。但随着放开,病例数的增长将不可避免,中国目前的医疗资源能否应对这些挑战是一些西方观察人士讨论的话题。而另一些人则关注,中国当局在未来的宣传中将如何描述过去三年里因极端防控措施而失去生命的普通人,是否会为他们的逝去负责? 中国当局周三(12月7日)宣布了十条防控新措施,包括不准随意对小区和街道实施临时封控,除老人和儿童机构等特殊场所外,不查检健康码等。外界普遍认为,尽管没有官方宣布,但“新十条”意味着“清零”的正式结束。 英国广播公司BBC驻华记者麦笛文(Stephen McDonell)写道:“我刚在街头就(防疫政策的)改变采访民众。北京现在的气氛真的是轻松愉悦的。终于,中国人能看到隧道尽头的光芒了。” 但过去三年来,中国将资源集中在了维持“清零”上,并没有为开放后的医疗需求等作准备。有专家认为,突然的“躺平”或许导致大量病患住院和死亡病例。 中国 : VOA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