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谈判取得进展斯里兰卡总统将访华

柏林 (3/11 – 40)

斯里兰卡拉尼尔·维克勒马辛哈总统会拜访中国在接下来的一周内危机重重国家在这方面取得进展债务与其最大的贷方进行重组谈判。

维克勒马辛哈于去年七月上任,此前经济崩溃引发的民众起义迫使他的前任下台。10月15日至19日访问北京将是他此后首次访问中国。

斯里兰卡总统兼财政部长拉尼尔·维克勒马辛哈一直在领导斯里兰卡努力管理其沉重的债务,并保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29 亿美元计划的资金流动。他将访问中国继续进行债务谈判。

兼任财政部长的维克勒马辛哈一直在领导斯里兰卡推动管理其经济沉重的债务并保留资金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29 亿美元的计划。

他将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论坛,该论坛将纪念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倡导的发展全球基础设施和能源网络倡议十周年。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称,维克勒马辛哈预计将在论坛期间会见习近平,因为他无权接受媒体采访。斯里兰卡领导人还打算会见中国财政部长和外交部长。

斯里兰卡欠中国双边和商业贷款机构约 70 亿美元。达到了达成协议周四,中国进出口银行偿还了约42亿美元的未偿债务,但仍在与包括日本和印度在内的其他主要双边债权人合作,以达成债务重组计划。

去年5月,斯里兰卡的美元储备下降到这个拥有2200万人口的岛国无法再支付燃料和药品等必需品进口费用后,该国出现了外债违约。

斯里兰卡需要与债权人达成协议,以推进其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计划的首次审查,该计划将发放约3.34亿美元的第二笔资金。第一批已于三月发布。

该国一直是中国“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中贷款的主要接受国,帮助其建设高速公路、港口、机场和燃煤电厂。

来源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
Read More

纽约时报:习近平近几个月来几乎不提经济了

在过去4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经济曾看起来势不可挡,推动它崛起成为全球超级大国。但中国经济现在正受到一系列危机的困扰。多年的过度建设和过度借贷引发了房地产危机,同时还出现了更大的债务危机,而年轻人正受到创纪录的失业率的困扰。在经济坏消息接踵而来之际,一个新的危机正在出现:信心危机。那么,中国人为什么日渐对经济失去信心? 据纽约时报今天报道称,人们对中国经济的未来越来越缺乏信心,并已开始转向绝望。消费者不愿花钱。企业不愿意投资,也不愿意创造就业机会。可能成为企业家的人不想创建新公司。 在过去几周里,投资者从中国股市撤出了逾100亿美元的资金。据《财新》报道,上周四,中国证监会召集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部分大型银行,以及保险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开会,要求他们加大投资中国股票的力度。香港股市已在上周进入熊市,恒生指数从今年1月的高点下跌了逾20%。 中国经济在应对过去多次挑战时皆表现出韧性,使政府对本国经济和国家控制的模式形成了高度自信。2009年,中国经济从全球金融危机中迅速恢复,而且速度惊人。中国经济不仅经受住了特朗普政府发动的贸易战,而且证明了其不可或缺的作用。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受新冠病毒大流行拖累后,中国经济反而强劲反弹。中共喉舌《环球时报》曾在2022年宣称,中国经济是“不可阻挡的奇迹”。 据该报称,导致当前信心不足的原因之一是中国的决策者们应对经济衰退的好选择比过去少了。 2018年,在经济面临中美贸易战和国内股市暴跌的时候,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发表了振奋人心的讲话。 习近平是在上海举行的一个国际贸易博览会上发表的讲话,他在演讲中试图平息有关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尽管有起起落落,但任何人都不应动摇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据习近平说,“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没有风狂雨骤,那就不是大海了。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 习近平说。“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大家完全可以抱着乐观态度。” 纽约时报称,但近几个月来,习近平几乎不提经济了。 纽约时报还说,与以往的国际性危机不同,中国现在面临着长期酝酿的一系列国内问题的结合,其中一些问题是习近平政府改变政策的结果。 来源:RFI
Read More

中国不再是美国最大贸易伙伴是否预示美中”脱钩”?

过去十多年,中国一直是美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但根据最新披露的数据,今年前四个月,墨西哥已取代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这一变化,对美中未来的走向意味着什么? 墨西哥成为美国最大贸易伙伴 美中将实现脱钩吗? 美国达拉斯储备银行(Dallas Fed)高级商业经济学家路易斯·托雷斯(Luis Torres)7月11日发表文章,表示在今年的头四个月,墨西哥已经取代中国,成为美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在这四个月里,美墨两国贸易额为2630亿美元。美国对墨西哥的贸易,占这一期间美国进出口货物的15.4%。排名第二、第三的对加拿大和对中国贸易,则分别占15.2%和12%。 时事评论人蓝述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美中两国贸易量不断下降是一种趋势,但还不能称之为断绝经贸往来的“脱钩”。他说:“脱钩虽然是美国公众经常谈论的话题,但是整个西方国家,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盟友国家,准确地把这个过程定义为‘去风险’。” 路易斯·托雷斯的文章指出,“在2018年,美中贸易在特朗普政府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新关税后开始走低。中国政府也对从美国进口的商品采取了类似行动。”根据中国海关总署7月13日公布的数据,在今年上半年,中国对美国进出口2.25万亿元,下降了8.4%。 目前,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以及中国对美国进口商品的平均关税税率,分别是19.3%和21.2%,远远超过了其它享有最惠国待遇的世贸组织成员9%的关税税率。 “去风险化”还是”脱钩”? 蓝述认为,美中两国经贸关系的未来走向,还要看在这之后中方的动向:“这个去风险的过程,最后会不会造成脱钩,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共。如果中共现在不断地在台海、在东海制造紧张局势,最后就很可能会造成脱钩效应。”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近日的访华之行中表示,美国不寻求与中国“脱钩”,而是在实施“去风险”与“多元化”的政策。另一方面,中国官媒人民网已在7月14日发表漫画评论,表示“去风险化”的说法“只是为‘脱钩’穿上的‘新衣’,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的把戏。” 现居加州湾区、来自北京的企业家罗明珠有多年从事外贸的经历。她告诉记者,在她看来,美中两国贸易量的减少,也与中国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有关。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寻求“去风险化”还是“脱钩”,美中两国的贸易额度都会不断下降:“在中国哪有什么市场经济,从来都是党经济、党说了算。它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而且这种(中国的对外)贸易、跟国际之间的各种合作,都不可能长久的。(政府)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在中国就是这样一个特别恶劣的经济环境。” 来源:RFA
Read More

推特上的中国:“清零”告终后,中国疫情跨入新未知领域

随着“新十条”的公布,中国三年来严格的新冠“清零”政策似乎画上句点。但随着放开,病例数的增长将不可避免,中国目前的医疗资源能否应对这些挑战是一些西方观察人士讨论的话题。而另一些人则关注,中国当局在未来的宣传中将如何描述过去三年里因极端防控措施而失去生命的普通人,是否会为他们的逝去负责? 中国当局周三(12月7日)宣布了十条防控新措施,包括不准随意对小区和街道实施临时封控,除老人和儿童机构等特殊场所外,不查检健康码等。外界普遍认为,尽管没有官方宣布,但“新十条”意味着“清零”的正式结束。 英国广播公司BBC驻华记者麦笛文(Stephen McDonell)写道:“我刚在街头就(防疫政策的)改变采访民众。北京现在的气氛真的是轻松愉悦的。终于,中国人能看到隧道尽头的光芒了。” 但过去三年来,中国将资源集中在了维持“清零”上,并没有为开放后的医疗需求等作准备。有专家认为,突然的“躺平”或许导致大量病患住院和死亡病例。 中国 : VOAChinese
Read More

调查研究为理论创新提供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本功。”我们党历来重视调查研究,把调查研究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并在调查研究中扎实推进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充分地占有材料”“了解社会现状”“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等角度对调查研究的内涵和方法进行了科学表达和探索,对于我们进一步把握调查研究的本质内涵,坚持以调查研究推动理论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调查研究是理论创新的重要前提。马克思指出,“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进而“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换言之,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才能为理论创新打牢基础。在思想史上,马克思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即“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并明确主张,解决重大理论问题必须是从调查研究中来。在此指导下,马克思高度重视对工人阶级状况的调查,于1866年编写了《普通的劳动统计大纲》,1880年又面向法国工人阶级设计出包含99个问题的工人调查表。恩格斯用21个月的时间走访了以伦敦和曼彻斯特为中心的十几个城市和乡镇,最终于1845年写出著名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列宁从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状况和俄国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进行大量深入调查研究,撰写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著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认知。    实践是思想之基、理论之源,坚持调查研究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努力终生,作了许多调查研究工作,才完成了科学的共产主义。列宁、斯大林也同样作了许多调查。中国革命也需要作调查研究工作”。从战争年代到建设时期,从改革岁月到踏上新征程,正是靠着调查研究这个“法宝”,我们党始终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中,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百年来,我们党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要注重实效,使调研的过程成为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领悟的过程”。只有当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才能实现对理论的科学创新和有效应用。事实证明,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推进理论创新离不开调查研究。    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马克思主义不是远离现实、不尚实际的思辨体系和书斋学说。针对青年黑格尔派醉心于抽象思辨的研究路向,马克思批判道,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为解决世界观和政治立场转变的问题,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把研究方向从“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马克思以“一直在坟墓的边缘徘徊”的决心,深入工人群体进行调查研究,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工人运动,完成了《资本论》的写作。历史和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离不开马克思深入资本主义世界的实践调查,更离不开其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理论研究和现实批判。针对马克思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列宁曾这样总结:“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讨,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放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重新加以探讨,加以批判,从而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列宁继承马克思以问题为导向的调查研究方法,深入考察俄国革命的现实问题并得出“一国胜利论”,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进而使科学理论转化为崭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    “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调查研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社会关系和阶级斗争日趋尖锐复杂,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正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首要问题,从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入手,认清各阶级的不同政治态度,为解决中国革命目标、道路、领导力量、依靠力量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敏锐捕捉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等一系列长期积压及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听真话、察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不能搞作秀式调研、盆景式调研、蜻蜓点水式调研”。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新征程上,只有坚持问题导向开展调查研究,以高度的自觉正视和发现问题,以高超的眼界审视问题的复杂性和真实性,精准筛选大问题和仔细甄别问题真伪,才能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大引领。    通过调查研究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这明晰了“实践”是调查研究和理论创新的关键纽带,即通过调查研究这一“实践的方式”,才能发现问题,进而发挥“人的实践力量”解决问题,才能检验调查研究成果的真理性,才能在不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中推动理论创新,最终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进一步强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改造世界才是调查研究与理论创新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毛泽东同志形象地指出:“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是理论创新的阶段性终点,而新的理论创新则在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调查研究中继续进行。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开展深入研究,摸清真实情况,找准问题症结,提出应对之策”,进而“形成符合党中央精神的行之有效的具体举措”,强调全党应当“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调查研究,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在调研中指导工作、解决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部内容,都是在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孕育、形成和发展的。可见,充分占有材料、及时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切实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秉持科学方法开展调查研究的过程,也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理论创造的过程。调查研究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注重调查研究是党的理论创新的一个鲜明特征。 来源: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