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幂公开午餐菜单 显示瘦身不用挨饿

体重一直维持在48公斤以下的大陆女星杨幂,近日公开了自己的午餐菜单。从照片中可见,她的瘦身菜单竟然包括6盒菜和1份饭,可谓满满的一桌,相当丰盛。(点看照片

今年36岁的杨幂,身高167公分,体重长年维持在45公斤到48公斤之间。早前她曾透露,人生中体重首次破50公斤是在怀女儿“小糯米”的时候。许多女粉丝都好奇她维持身材的方法,日前她在微博公开了自己的午餐菜单

从杨幂分享的照片中可见,有6盒配菜和1碗饭,满满的一桌。不过仔细观察,菜单以蔬菜和蛋白质为主,包括娃娃菜、荷兰豆、菜心配肠粉3种青菜,再加上炒虾、红烧肉、番茄炒蛋,淀粉含量不多,且蔬菜摄取量十分充足。由于番茄炒蛋已经被吃得见底,杨幂俏皮地写道“今天对西红柿炒蛋有点偏爱”。

事实上,杨幂的苗条身材过去常成热议的话题,她也曾分享自己午餐只吃7个水饺,晚餐只吃马铃薯、水煮蛋、生菜等健康沙律。严格控制饮食的她,曾在节目中表示:“让自己胖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被问到如果有一天因为身材发福而登上热搜怎么办,她非常确定地回答“不可能”。

至于瘦身秘笈,杨幂认为,少量多餐、只吃八分饱、饮食清淡,不要过度调味,以及饭后散步、进行剪刀腿、跪姿抬腿等运动都很重要。此外,她也分享自己的“5:2饮食法”,即一周会有2天的饮食保持超低热量,即限制在不超过650卡,大约是一般人一餐的热量。她说,如此,能让自己很容易瘦下来。

来源 :Epoch Times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
Read More

旧金山湾区学生哀悼李克强、恶搞习近平

旧金山 — 北京时间11月2日中国政府在北京八宝山火化七天前逝世的前总理李克强。李克强的突然病逝以及当局对其后事的处理引发全国数十个城市的哀悼潮的同时,美国旧金山湾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生等11月1日自发举行《李克强总理一路走好——悼念一个希望凋零的时代》的哀悼活动。 哀悼一个懦弱但能说真话的总理 这些学生选择了一个名字叫“言论自由咖啡馆”门前的广场来举行哀悼李克强的活动,表达中国人对自由和民主的渴望。李克强的画像挂在报栏的柱子上,柱子下有一个小型的连侬墙,贴着写有哀悼词的小卡片,上面写有“李总理一路走好”、“黄河长江不会倒流”、“苦苦支撑,而节节败退,哀悼一个希望凋零的时代”等词句。周围花束和点燃的蜡烛。有意思的是,在哀悼场地的周边,有人摆了恶搞习近平的展示表达愤怒。 伯克利市居民史蒂文·顾对美国之音说:“李克强当了十年总理非常弱势,一直被习近平压制。他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讲一些真话,也是相当不容易。所以我过来哀悼他。” IT人士、旧金山湾区居民段洛说:“我想见证这个历史时刻,我觉得应该到一个公共的场合来谈论一下全国人民哀悼李克强这件事,就来了。全国数十个城市,那么多中国人出现献花潮哀悼李克强,其实是在哀悼一个懦弱的自己。”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中国留学生查理说:“李克强总理去世,我有点伤心。他是一个弱势的总理,所有的新闻头条都是习近平,他出现得很少。很显然,李克强不是一个支持习近平的人,他也能说一些实话。比如他说‘中国有六亿人每月收入不到一千元人民币’,戳破了习近平小康社会的肥皂泡。他有自己的想法,虽然他没办法改变中国现在的局势,但他有去努力。” 硅谷高科技初创公司执行长萧何对美国之音说:“李克强是个有人性温暖的官员。他曾经到一个农户家里探访,农妇的女儿正在跟在外面打工的农民工丈夫打电话,李克强接过农妇女儿的手机,问他在外面打工的情况,这令我非常感动。他不像习近平那样去装,而是非常接地气。” 借哀悼李克强,表达对习近暴政的愤怒 在活动中,一些参与者借哀悼李克强表达对习近暴政的不满。活动现场有两张习近平的画像,一张套了一条围巾做的绞索,一张装进了类似骨灰盒的瓶子里。 伯克利居民史蒂文·顾说:“我看见很多人都在借哀悼李克强总理的机会,表达对习近平的不满。我看到有几个包子被装在饭盒里,意思是‘包子领盒饭’,也就是习近平进棺材之意。这是中国民间诅咒习近平早点离世,不要再祸害中国的表达方式。” 萧何说:“在现代政治文明中,这些政治家有义务关心民众的疾苦。比如哪里有水灾,政治家必须第一时间到现场安抚民众,这是一个政治家基本的职责,而习近平连这样的职责都不愿意履行,所以大家就比较怀念比较亲民的李克强,这是人最朴素的情感。老百姓心里都明白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所谓公道自在人心。” 中国民主转型研究所所长、《中国民主季刊》主编王天成先生在社交媒体X上回忆说,“80年代末我刚开始在北大法律系宪法专业读研不久,在龚祥瑞教授家里,帮助他整理一篇文稿,这时李克强来访,因此有一面之缘……李克强曾在做学生期间,与刘庸安、杨柏揆等人一起帮助龚祥瑞先生整理了其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比较宪法与行政法》一书。” 王天成表示:“李克强去世后,对是否应该哀悼纪念,人们有明显分歧。我把悼念潮基本上理解为一种反叛,对这个体制、对另一个自负而无知的人的批判否定。 反叛,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在尝试反叛中,人们才可能发现和学习反叛的可能、技巧和力量。” 质疑李克强死因 伯克利市居民史蒂文顾说:“中共为副国级的领导人都配有人数众多、非常专业的医疗团队,像江泽民活到九十六岁才死。为什么李克强一卸任就死了?他才68岁就死了!为什么李克强的医疗团队在他心脏病发的第一时间没有现身?还把他送到一个糟糕的中医院?有太多的疑问,人们有很多猜测的空间。”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中国留学生查理说:“很有理由怀疑李克强是被弄死的。习近平觉得自己处境危险,他做了那么多坏事,很怕别人去报复他,的确有很多人想把绳子套在他的脖子上。而李克强受人爱戴,民间也有‘习下李上’的呼声,习有弄死李克强的动机。就像四通桥勇士彭立发所呼吁的那样,只有习近平早日下台,中国才能走向自由和民主。”…
Read More

中国打喷嚏,全球经济会感冒吗?

华盛顿 — 中国经济明显恶化,引发各界对复苏时程的质疑,国际市场尤其担心中国经济疲软的外溢效应。部分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对全球经济的贡献率超过三成,如果中国打喷嚏,全球肯定会著凉,但也有人认为,中国是世界制造工厂,消费力道仍不如欧美买家,因此,唯有依赖中国市场的亚洲经济才会跟著降温。至于一带一路,这个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力推的大洒弊工程,他们说,中国若阮囊羞涩,未来也势必得缩减扩张规模。 中国经济的荣景不再,除了进出口衰退、外资持续出逃外,国内消费的动能也不足。据官方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7月份出口同比下降14.5%,连续三个月走跌;而进口则同比下降12.4%,连五个月衰退。至于国内消费,受到房企接连爆发债务危机等不利因素的拖累,动能严重不足。且官方似乎因经济数据过于难看,已接连宣布将暂停消费者信心指数及青年失业率的发布。 外资的中国热尤其明显降温。据《路透社》7月底引述全球金融数据供应商路孚特(Refinitiv)的统计显示,光是今年第二季,主要投资中国的共同基金已净流出6.74亿美元。同时,有近10亿美元的资金流入中国以外的新兴市场。报道还引述评级机构晨星(Morningstar)的调查指出,全球十大主投中国市场的基金规模,已较2021年的高峰期,平均缩水四成左右。以瑞银(UBS)的中国机会股票基金(China Opportunity Equity Fund)为例,截至6月底,资产已缩至45亿美元,只剩下2021年初的四分之一。 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出口、消费和投资纷纷失灵,中国经济要熄火了吗?更严重的是,中国经济疲软的外溢效应有多大、会重创到哪些国家呢? 郭良平:中国经济引擎熄火,不利全球经济 对此,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高级研究员郭良平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疲软的外溢效应很严重,对很多国家都不利。 郭良平说:“中国多少年了都是占全球增长的驱动力的30%以上,中国这个引擎如果说熄火的话,那肯定对全世界都不利,对美国也不利,美国也很担心,这个引擎现在熄火了,世界经济就更难办了。因为它(中国)进口的原料、市场都在外边。现在市场下降很多,(中国)产能肯定要往下降,进口的能源、原材料也会大幅下降,那就影响到很多国家了。那就是说,中国打喷嚏,别的国家肯定要感冒了。” 郭良平说,美国债务水平也高,全球经济目前无法单靠美国撑,因此,他呼吁,美中在宏观经济政策上互相协调,对双方都有利,也有助于拉抬全球经济。 不过,位于台北的国立政治大学经济系特聘教授 认为,中国经济和消费实力并没有大到会拖累欧美经济,因为中国还是生产者,对欧美出口多于消费进口。他说,相较之下,台湾、香港、东盟(ASEAN)等亚洲国家的出口和观光客来源较依赖中国,也易受到中国经济疲软的负面冲击。 中国减少进口 亚洲经济恐降温 林祖嘉说:“大陆经济不好,所以进口也会少一点,但是对美国来讲,这个比例还是低。那对台湾来讲,这个比例就很高了,因为我们对大陆出口占我们出口的四成,现在已经掉到大概三成五左右。所以,我觉得大陆景气不好,对周边国家的直接影响会比较大,其中台湾是最直接的影响,未来可能韩国、日本受到影响都会比较大一点。” 但他说,最近中国开放旅游,赴日本、韩国的中国观光客增加,因此,部分亚洲国家未来可望受惠于中国旅游消费扩张的外溢效果。…
Read More

中国—南非企业贸易对接会助力两国经贸合作

新华社约翰内斯堡8月11日电  (记者谢江)“中国—南非企业贸易对接会暨签约仪式”10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中南两国企业在对接会上签署多项贸易协议。 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南非贸工部部长易卜拉欣·帕特尔、中国驻南非大使陈晓东、南非驻华大使谢胜文以及两国企业家代表共280多人出席活动。 王文涛表示,近年来,两国元首保持战略沟通,引领推动双边经贸合作取得长足发展。中南双边贸易稳步提升,双向投资规模扩大。今年是中南建交25周年,也是金砖“南非年”。中方组织贸易促进团来南非开展进口采购,是落实两国元首共识的实际行动。愿通过此次活动,进一步挖掘双方合作潜力,拓展合作空间。 易卜拉欣·帕特尔表示,南中两国建交以来,双边经贸合作取得诸多务实成果,为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南非政府支持中南企业加强合作,将始终为中国企业来南开展贸易和投资打开大门。 陈晓东表示,希望中南商界充分利用贸易对接会平台,不断推动中南经贸合作扩容增量、提质增效。 本次贸易对接会由中国商务部外贸发展事务局承办。中国保利集团、中国诚通集团、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比亚迪集团、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20家中国企业参加活动。 来源 : CPC
Read More

中国真正走向开放的最佳途径是什么?

全球超过六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中国。也就是说,在过去的三年里,有14亿人生活在采取了世界上最具侵入性的疫情监控措施的国家,为的是不惜一切代价限制新冠病毒的传播。 美国人,特别是右翼人士,在过去两年里把大量的时间和政治精力用于抱怨美国的防疫过度。但我们的限制措施与中国的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在美国,许多全州范围的居家令只持续了数周。没有一个超过三个月,而且大多数只是零星地执行。在上个月中国各地爆发抗议的时候,该国有三分之一的地区处于部分或完全封锁状态——工人困在隔离设施中,小区被封控,企业和学校关闭。 现在还无法断言这些抗议活动是否标志着中国疫情防控政策出现真正转变的开始——到目前为止,抗议活动不仅招致了警方的大规模镇压,也导致一些城市放松了限制措施。但对于世界各地充满兴趣又不无恐惧地关注着中国的旁观者来说,在世界上最后一个坚持新冠“清零”政策的大国,大规模的民众抗议活动似乎标志着一个全球性的转折点。几年来,许多公共卫生专家私下里都承认,控制和根除新冠的机会可能早在2020年的冬天就失去了。在这几年里,中国一直试图将病毒抵御于边境之外。 值得注意的是,它基本上还是成功的,三年来几乎完全平息了该病毒在境内的传播,这一努力使该国处于与世界其他大部分地区完全不同的疫情时间表上。这也使得将中国的情况进行类比的本能努力变得有些可疑。一些认为我们的疫情应对措施过度的美国人将中国发生的抗议视作对我们在疫苗接种后采取更自由放任之道的默默认同;那些可能认为美国做得还不够的人可能会将抗议活动视为一个迹象,表明相较于中国,美国最终还是做了正确的事情。 新闻简报:欢迎订阅新闻简报,包括每周四的“海外华人札记”专栏,获取全球重大资讯,了解美国华人社区热点话题。 但不管外界是怎么看,中国领导人所处的风险环境不同于今天的美国人。在美国,九成以上的民众可能至少感染过一次新冠病毒,65岁以上人口的疫苗接种率超过九成。他们面临的情况跟我们几年前有些类似,当时通过疫苗和感染获得的免疫力要低很多。最能预示接下来的情况的,可能是香港今年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命相遇——死亡率是英国或美国的两倍以上。 中国现在有九成的人接种了疫苗。但那里的感染者要少得多,而且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很低——80岁以上的人口当中完全接种率只有65.8%,这意味着中国有大量脆弱的、免疫力低下的人口。在保护民众方面,中国可以很多事情可以做,比如引进mRNA疫苗,这种疫苗似乎比国产疫苗的保护力跟佳,并加大为脆弱的老年人口接种疫苗的努力。与此同时,重新开放的风险仍然很大。只要重新开放了,无论如何,都有可能导致数百万人死亡。 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遭受疫情重击地区的人而言,不管常态的恢复有多么顺其自然,但解决这一困境从不是简单明晰的事。我们的新常态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几乎全民接种疫苗以及大规模死亡才得以实现。截至目前,2022年美国的新冠死亡率低于2020年和2021年的水平,但也没低太多,今年的死亡人数是2020年的三分之二,是2021年的一半。新冠预计将连续第三年成为美国第三大死亡原因,仅次于心脏病和癌症。 中国很可能遭遇类似情况,因为疫苗推广优先考虑的是年轻和健康的群体,而不鼓励老年和较脆弱的群体接种。(起初的疫苗仅被批准用于年轻和健康群体。)至少国际观察人士看不太懂这种做法的确切原因,他们可能会想,为何一个看上去十分威权的政府,在强制——哪怕只是非常积极地推广——老年群体接种疫苗上,会比一次性封锁多座城市数周时间还要困难。 或许就像抗议一样,这是一个迹象,说明党的控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紧;或许是政府错过了更积极推广疫苗的善意窗口;亦或许,这也可能表明,与政治自主相比,身体自主是一种不同但更加深刻的自由权利。或许中国政府比全世界其他国家都更不信任自己的疫苗,更担心疫苗的副作用。或许其更担心的是反复感染的累积效应,并在等待鼻喷疫苗的问世,这种疫苗不仅能缓解疾病的严重程度,也能阻断病毒传播。(此类疫苗在美国因官僚主义和研发瓶颈而推出受阻,但在中国已经获批,只是尚未大规模推广。)或许,中国就是更相信新冠“清零”可以永远有效,对抗疫取得非凡成果的政治叙事已经投入太多,以至于在习近平看来,改变路线是不可想象的。 现在可以想象了吗?本周,我的同事保罗·克鲁格曼写道,出现抗议意味着“中国输掉了防疫战争”,他强调,尽管疫情初期出现了种种表象,但现在,民主国家优于专制国家似乎已成必然,他也呼吁中国领导人认识到自己的路线错误,并做出改变。于洁(音)在《卫报》上指出,“新冠‘清零’不可持续,”重新开放“是平息公愤的唯一途径”。但在我个人看来,我敢说调整的程度会小得多,类似抗议发生前几周北京就已经提出的想法。 因为中国真正开放的最佳途径,应该就是香港应对奥密克戎的模式。自疫情开始以来到2022年2月中,该市一共仅报告了200多例死亡。到4月中,死亡人数已超过9000。就算大陆更积极地向老年群体提供mRNA疫苗能减少死亡,但从其他被认为基本没犯错的国家的经验来看,结束疫情紧急阶段的最优解可能照样还是会导致相当程度的混乱。 以日本为例,这是全球被称道最多的抗疫成功案例之一。在这个公历年,日本新冠死亡人数比疫情前两年之和还要高70%。在另一个总被引用的成功案例冰岛,2022年的新冠死亡人数是疫情前两年的五倍。澳大利亚的这个数字是六倍。今年1月,台湾报告的总死亡病例不到1000;今天,这个数字超过了1.4万。根据《经济学人》的精确追踪统计,新西兰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个疫情期间超额死亡率为负的国家,也就是说,该国自2020年来的死亡人数低于在没有SARS-CoV-2情况下的预期。然而即便在新西兰,过去一年也有叙事被颠覆:就在2022年1月,还只有52名新西兰人死于新冠;但现在,这一数字已超过2000人,是当时的40多倍。 在所有这些国家之中,今年新冠死亡率的快速增长都来自非常低的、可能不可持续的基线,但即便如此,它们也表明了一个惊人的情况。缓解措施很重要,特别是在疫苗到达之前,随后接种疫苗变得更为重要。但是,在任何一个特定的国家,真正彻底战胜疫情的梦想——或者甚至通过普及疫苗接种将病毒控制住足够长的时间,以充分保护民众——都胜不过疾病本身。最终,疫情在每个国家都暴发了。 或者说几乎每个国家。在疫情期间,许多国际观察人士质疑中国官方关于疫情死亡人数数据的可靠性。但考虑到全球背景,即使修正其不可靠性,这一数据仍然相当惊人:今年1月,中国报告的新冠死亡总人数不到5000人。如今,这一数字刚刚超过5000。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在其疫情政策开始崩溃的这一年里,官方登记的死亡人数仅为500人。总的来说,在三年多的时间里,该国官方报告的感染病例只有160万例,虽然肯定是严重低估了,但这表明,该国只有千分之一的人曾经感染过新冠。在美国,我们的人口中死于这种疾病的比例都要比这个高——总数接近110万人。 这并不是说中国的永久性封锁是一种更好的模式,也不是说有哪个大国希望或应该争取能像中国那样。但是两种方法之间非黑即白的对比其实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 在美国,人们有时说的“封锁”是指“强制佩戴口罩”和“关闭学校”,有时只是“广泛检测”,即使相对温和的缓解措施也会在政治和社会上产生负面影响。但是,限制持续传播最明显的工具并不特别引人注目:投资改善空气质量和提高工作场所安全标准、带薪病假、积极推广上呼吸道疫苗,以及重视老年人的脆弱性。在美国高到令人不安的死亡率中,老年人占了约90%。在中国,根据牛津大学政府应对追踪器计算的“严格指数”,疫情政策直到2021年夏天才明显比美国和英国更加严格,中国现在面临艰难选择,不是因为这些限制措施的有效性,而是因为与前者不相关的疫苗推广和效力方面的问题。 当世界上大多数用疫苗武装起来的国家放弃积极的缓解措施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无奈之举——让真相大白于天下,承认病毒已在不可挽回地传播,而且民众已经获得相当大的自然免疫力,承认尽管持续感染令人遗憾,但接种疫苗和治疗可以减弱影响。在中国,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都要少得多,抗议似乎更像是在表达纯粹的疫情疲劳。按照中国自己的标准,中国的“清零”政策并没有真正失败。但是无论如何,这个国家对它已经失去了耐心。…